重慶:共享電單車打通綠色出行“最后一公里”
重慶極具山地城市特性。林同棪國際供圖
人民網重慶6月28日電 (胡虹)在重慶,道路坡度大、縱坡長,電單車憑借其良好的驅動力和便捷性,越來越受到市民的喜愛,“公共交通+共享電單車”逐漸成為市民出行選擇的方式之一。那么,共享電單車使用主力人群是誰?爬坡能力如何?山地城市電單車發展有哪些痛點?
近日,林同棪國際(中國)山地城市可持續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哈啰單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手開展關于共享電單車騎行的相關研發課題,并公開了部分研究成果。
林同棪國際道路交通總工程師龔華鳳介紹,相關數據顯示,機動車交通問題主要集中在平均出行時間較長,出行效率下降;道路網應變能力差,遇事故極易引起大范圍交通癱瘓等方面。而共享電單車覆蓋了低碳型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兩個板塊,符合未來發展趨勢,因此成為很多人出行的第一選擇。
“重慶兩江新區、渝北區、南岸區共享電單車投放較多,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幾個區域開展調查。”龔華鳳介紹。
調查數據顯示,80、90后用戶是共享電單車的主力軍。其中18-30歲用戶占總用戶數的59%,30-50歲用戶占總用戶數的32%。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共享電單車使用數據發現,工作日、周末及節假日的出行規律和出行范圍存在顯著差異。大部分出行仍以組團內部中、短途出行為主,平均出行距離約為7公里。同時,根據使用頻率與出行目的的交叉分析結果,“幾乎每天使用”用戶組騎車通勤/上下學的比例占到了41%,而“偶爾使用”用戶組僅占比9%。
“這說明共享電單車,已逐漸演變成當代上班族的日常通勤‘剛需產品’。”龔華鳳說,“偶爾使用”用戶組的出行,主要為接駁、購物休閑和綜合使用,其占比分別為30%、23%和30%,共享電單車使用呈現多樣化。
此外,研究團隊通過對市區內多個高陡坡路段開展騎行測試,探尋不同縱坡、不同路面鋪裝、不同道路環境等因素下的電單車爬坡能力。測試結果發現,電單車基本具備完成山地城市陡坡路段(9%-12%)的爬坡能力;但在縱坡大于11%的情況下出現了爬坡困難的情況,爬坡速度出現大幅下降;在載重+陡坡的極限情況下(12%坡度+100公斤載重)時,無法完成爬坡。
盡管共享電單車打通了人們“出行最后一公里”,但也存在不少的難點和痛點。
由于重慶并沒有設立非機動車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七條之規定:“駕駛非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應當遵守有關交通安全的規定。非機動車應當在非機動車道內行駛;在沒有非機動車道的道路上,應當靠車行道的右側行駛”。
這導致電單車用戶很難有良好的騎行體驗,同時隨之產生的安全問題,也是不少人關注的焦點。
“希望借助此次產學研合作探索,用數據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更多實踐項目中去,倡導綠色出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龔華鳳說。為此,其建議在城市新建區域道路設計規劃時,就可以將非機動車道考慮進去。在城市建成區,則可以考慮將在道路右側增設一條非機動車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共享電單車打通綠色出行“最后一公里”
- 重慶極具山地城市特性。林同棪國際供圖 人民網重慶6月28日電 (胡虹)在重慶,道路坡度大、縱坡長,電單車憑借其良好的驅動力和便捷性,越來越受到市民的喜愛,“公共交通+共享電單車”逐漸成為市民出行選擇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