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巫山大溪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大溪遺址發掘場景。(本欄圖片均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石車輪形飾。
綠松石墜。
石人面雕像。
骨魚形飾。
陶筒形杯。
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大溪文化的命名地重慶巫山大溪遺址位列其中。
從地域分布來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涵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這些項目反映了中國考古學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方面的重要學術研究成果,都在各自領域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大溪文化的遺址廣泛分布于三峽地區、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地區,距今6500-5300年。”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說,大溪遺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在大溪文化中獨樹一幟,是重慶境內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大溪遺址位于巫山縣大溪鄉大溪村。20世紀20年代,大溪遺址被國外探險者發現。1958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等單位的文物工作者對大溪遺址先后進行8次考古發掘。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至2003年,為配合三峽工程建設,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現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大溪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勘探、考古發掘工作。
“大溪文化時期,人們不但注重器物的實用功能,也非常重視藝術性。在實用陶器上添加各種裝飾紋樣,彩陶就是這一藝術成就的杰出代表。”白九江說,大溪文化的部分彩陶受中原仰韶文化影響,體現了南北文化交流的頻繁。
大溪先民的造型藝術也有一定的成就,以墨石制作的肖形人物和動物雕塑栩栩如生,體現了高超的原始藝術水準。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2017年舉行的“走進長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題展”中,就有用墨石制作的、出土于大溪遺址的“石人面雕像”,表現了人面部的形狀和細節,雖然畫面較為抽象,但難掩制作者的聰明才智。此外,三峽地區多個大溪文化遺址均出土了石質小雕塑,塑造的形象有熊、猴、龜、野豬、穿山甲、鳥等動物,富有較強的藝術張力。
“大溪遺址發掘了眾多新石器時代墓葬,其豐富的葬式引人注目,其中以各種屈肢葬最具特色。”白九江介紹,大溪遺址中址除發現大量的“魚骨坑”外,還發現了先民以魚殉葬的特殊現象。
“大溪遺址能夠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得益于學界對這座遺址的研究不斷深入,成果不斷涌現,這提醒我們要更加重視考古報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白九江表示,重慶考古界將以此次入選為契機,艱辛探索、接續奮斗,更加清晰地展現巴渝歷史文脈,努力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重慶力量。(記者 趙迎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2021“百萬英才興重慶”北京行活動啟動
- 18日,由中共重慶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辦,重慶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承辦,2021年“百萬英才興重慶”北京行活動正式啟動。來自重慶92家企事業單位面向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拋出5000+用人需求,旨在引進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緊缺高層次人才,滿足重慶重點產業創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