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山書院
這是一座中華5000年文明的寶庫所在地,密密麻麻的“巴蜀圖語”帶來了無數的謎團等待每一個人去破解,22000冊考古文博圖書帶你盡覽中華文明的璀璨光華。
22日,我市首個以考古文博圖書為主的圖書館——枇杷山書院,正式對外開放。依托中共重慶市委辦公大樓舊址打造而成的這個書院,將成為重慶文旅融合的又一高地。
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白九江說,枇杷山書院將在工作日正常對外免費開放,讀者可以在這里盡情領略歷史文化的獨有魅力。
據悉,書院目前只提供在館閱讀,并不提供外借服務。
神秘“巴蜀圖語”布滿書院墻壁
走進位于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大門旁的枇杷山書院,迎面而來的就是數米高布滿“巴蜀圖語”的墻壁。
“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這些至今還是一團迷霧的百余神秘的巴蜀符號,等待著每一個考古文博專家和愛好者去破解。
白九江說,巴蜀符號指古巴蜀地區鑄印或刻劃在器物(主要是銅器,也有少數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種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體系的一種表現。
在許許多多的巴蜀符號中,面具紋、神樹紋、眼形器紋、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等,仍然帶有原始巫術色彩,這些符號不能一個符號、一個圖形地解讀,只有當這些圖形符號構成一組特定的“符號”時,它們才有意義,并且這種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解釋,這些莫名其妙的解釋又為“巴蜀符號”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或是某種特定的標志即地域性宗教符號?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出土較少,加上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巴蜀符號”也一直沒能被破解。
“我們將這些‘圖語’鋪滿書院的墻壁,一個是用作裝飾,同時我們也希望這些如今仍然讓所有人迷惑不解的‘圖語’,能在未來得到逐一破解,并由此進一步了解古巴蜀地區人們的故事。”白九江說。
考古文博圖書讓你盡覽中華文明
白九江說,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將把枇杷山書院打造成歷史文化閱讀空間,文化遺產研學交流平臺,定期開展分享會、專家科普講座、培訓課等主題活動,使其成為重慶考古人的“會客廳”,文博學術交流的“大講壇”,重慶歷史文化與文博圖書的“知識窗”。
書院目前上架書籍22000冊左右,以考古文博類書籍為主,涵蓋文學、歷史、經濟、政治、藝術、古建、文化等種類,藏書內容豐富,對展示重慶歷年來的考古成果,傳承巴渝歷史文化,深化學術研究,加強交流互鑒,做好文物工作,促進文旅融合等,都將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此外,位于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區的文旅融合項目也在積極地推進中,將由考古虛擬展示與體驗館、歷史文化陳列館和重慶故事館組成。
在考古虛擬展示與體驗館中,將利用數字多媒體技術,打造一個可感、可視、可知的綜合平臺。
歷史文化陳列館將以透明庫房的形式,全面、多層次展示文物資源,解讀文物背后的文化遺產信息,講好文物故事,其中重慶古代墓葬復原陳列即將完成布展。
而在已完成主體修繕的重慶故事館內,將策劃與建筑歷史時代相符合的主題展覽設計。
白九江說,下一步,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將一體化盤活院區文物資源,充分利用青少年實踐基地,推動研學游。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掛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掛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掛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