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數字賦能水環境治理
人民網重慶5月24日電 (胡虹、實習生越倚航)“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智能監控河流120條;AI圖像識別全天候自動抓取斷面周邊3公里范圍內河面垃圾;熱成像技術分辨肉眼無法識別的問題……在重慶,依托“大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多種現代化數字技術手段,助力水環境治理。
“大渝治水”系統既是“預警器”,也是“協調器”,還是“助力器”。
“預警器”第一時間發現斷面水質超標情況,為后續快速、精準開展水污染治理提供數據支撐;“協調器”第一時間推動跨區域、跨部門協同高效治水;“助力器”將全年重點目標任務納入系統全面管理,實現水環境管理工作“數智化”。
重慶市“大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面板。實習生越倚航
萬盛經開區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長羅在波說:“上個月,我們區扶歡斷面總磷指標出現連續超標,通過系統查詢自動監測站實時數據、搜索污染源、篩選特征因子等手段精準溯源,第一時間采取采樣分析、企業約談、臨時工程等應對措施,最終該月水質斷面達到Ⅲ類考核要求。”
重慶市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中心技術室主任劉曉介紹,“大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按照“智能感知-智能研判-智能響應”的架構開展建設。主要功能體現在:
“環保天眼”+“AI”賦能,提升了問題的發現能力。在前端,綜合運用物聯網、視頻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航飛等技術,初步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的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形成“環保天眼”,實現智能監控河流達120條。在后端,運用AI圖像識別,不但能全天候自動抓取斷面周邊1-3公里河面垃圾等問題,還能根據水體顏色識別水華和疑似排污,并利用熱成像技術發現肉眼分辨不了的問題。
通過AI識別,河面垃圾整改前后對比。實習生越倚航攝
大數據為流域“畫像”,提升分析研判能力,支撐精準溯源。以流域為管理對象,將全市劃分為2萬多個集水區,從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水污染、水監管等多個方面刻畫流域特征,用4.7億條數據開展流域“畫像”。建立“斷面-河段-集水區-污染源”之間的關聯關系,計算流域污染貢獻,開展精準溯源,平均提高溯源精度80%。同時構建的流域數字孿生電子沙盤,運用水質水動力模型,推演污染擴散態勢,支撐督辦調度。
建成全市統一的入河排污口信息化平臺。上線運行入河排污口掌上APP,完善排查、監測、溯源、整治相關功能,集成高精度衛星影像、水系分布圖、河道名錄、國控斷面位置關系圖、水功能區矢量圖以及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庫等信息,實現數據自動導入、自動關聯、自動填報,提高管理效率,為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提供了技術支撐。
矩陣式問題閉環管理。縱向上,變“層層交辦”為“一點多發”,問題向市、區縣、鎮街、工業園區責任人同時發送、同步處理,系統自動催辦督辦,確保第一時間開展數據核實、原因排查和處置響應。橫向上,數字化再造業務流程,提供問題跨鄉鎮、跨區域、跨流域相互交辦功能,實現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多區縣、多鄉鎮問題協同辦理。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大渝治水’大數據應用系統建設,堅持市、區縣、鄉鎮三級縱向聯動,促進跨區縣、鄉鎮、部門、省界四維橫向協同,形成‘五水共治’的數字化協同治理體系。”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盧利介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數字賦能水環境治理
- 人民網重慶5月24日電 (胡虹、實習生越倚航)“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智能監控河流120條;AI圖像識別全天候自動抓取斷面周邊3公里范圍內河面垃圾;熱成像技術分辨肉眼無法識別的問題……在重慶,依托“大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多種現代化數字技術手段,助力水環境治理。 “大渝治水”系統既是“預警器”,也是“協調器”,還是“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