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巴渝記憶 講好重慶故事
近十年來我市累計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30余項,開展三峽后續考古發掘147項,石窟寺考古走在全國前列
近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重慶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近十年來,我市累計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30余項、開展三峽后續考古發掘147項,石窟寺考古走在全國前列,不僅完善了巴渝記憶,更進一步講好了重慶故事。
發布會上,市文化旅游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幸軍介紹,近十年來,我市累計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30余項,渝中老鼓樓衙署遺址、合川釣魚城范家堰遺址先后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巫山玉米洞遺址實證了從距今40萬年延續至0.8萬年的古人類演化序列;涪陵小田溪、九龍坡冬筍壩、江津梧桐土等遺址的考古,豐富了巴文化的歷史厚度;對合川釣魚城遺址為代表的宋元(蒙)戰爭山城遺址群考古,為合川釣魚城申遺提供強有力支撐。
圍繞三峽大遺址和消落區考古兩大主題,重慶累計開展三峽后續考古發掘147項,完成發掘面積13萬余平方米,出土各類文物標本3.3萬件(套),有力支撐了奉節白帝城、巫溪寧廠古鎮等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效充實了庫區文物資源。其中,忠縣臨江二隊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大規模冶鋅遺址,通過考古發現將我國的冶鋅技術提前至明代中期,早于歐洲約4個世紀,是我國古代冶金史的重大發現。
近十年來,重慶石窟寺考古走在了全國前列。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我市石窟寺考古工作,探索形成了重大石窟保護示范引領、中小石窟寺系統保護、多領域科研機構及多學科協同創新的“重慶特色、大足樣板”。大足石刻研究院編撰出版我國首部石窟寺考古報告集《大足石刻全集》,填補國內大型石窟寺考古出版空白,編撰完成《大足石刻總錄》。
發布會上,多位文博專家學者回答了記者提問。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介紹,近年來,我市還取得一批古代科技考古的重大成果。如,通過對中壩、中井壩遺址表面鈣化物、陶器殘片液態包裹體等檢測,確認了自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東亞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井鹽制鹽歷史;通過對白帝城、釣魚城等宋元(蒙)山城遺址鐵火雷的制作工藝、黑火藥成分等的分析研究,確認了現存世界最早火器的重大考古發現。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黨委委員、副館長鐘冰冰稱,近年來,三峽博物館先后開展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11項,分別在重慶三峽庫區設立了9個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使得三峽出土文物的保存環境有了根本的改善;累計搶救修復三峽出土文物13182件(套),年均修復文物2300余件(套),使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得以“延年益壽”。(記者 韓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國慶期間重慶共處置疫情39起 均為市外輸入
- 人民網重慶10月7日電 (劉政寧、姚於、劉敏)10月7日晚,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負責人介紹了相關情況。 10月7日0—18時,重慶市新增本土確診病例8例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介紹,10月7日0—18時,重慶市新增本土確診病例8例,其中,江津區2例,永川區、潼南區、墊江縣、酉陽縣、秀山縣各1例,均在隔離管控人員中發現;云陽縣1例,在重點人員核酸檢測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