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協同創新區:聚焦科技成果轉化 為科研人才“減負”
去年以來,兩江協同創新區圍繞科研院所的市場化訴求,從專業人才培育、服務體系完善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積極促進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良性循環。
“專才”稀缺成了“心痛”
2021年上半年,韓達光都處于一種焦慮狀態,因為缺人,從魯汶大學引進的數十項科技成果,近四分之一被束之高閣,從成果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他結結實實碰了壁。
身為協同創新區入駐高校院所,魯汶智慧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韓達光對“專才”的渴望尤為迫切。
韓達光說,去年初,先后招錄了三批市場專員,但,半年過去,營銷效果很差,“專員不懂科技,無法用清晰邏輯、通俗語言對我們的創新項目闡釋清楚,把握不準與客戶需求的切合度,而讓我們的研發人員去跑市場,這更無異于‘趕鴨子上架’。”
無獨有偶,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科技部負責人也遇到了“一專難求”的問題,他近乎一半的時間都耗在了與客戶的應酬中。
資料顯示,協同創新區目前已落地科研院所41家,引進高層次科研創新人才1700余名。
但科研人員是“專才”而非“全才”,商務與營銷“短板”突出,要為科研人員謀“減負”,讓其專心搞科研,人盡其才。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打造負責技術與市場對接的“專才隊伍”,組建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指導和管理的專業平臺,提供全方位的精準服務迫在眉睫。
拉起百余人的“擺渡人”隊伍
明月湖協同創新研究院產業研究負責人表示,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懂科技創新規律,又懂市場商務實踐,且懂法規的“專才”稀缺,市場亟需一批科技“擺渡人”,既能幫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又能幫科研院所實現增值收益。
結合科研院所訴求,圍繞產業孵化培育,兩江協同創新區狠抓創新生態營造,其中,首期國家技術轉移專業人員即中級技術經紀人培訓班已順利結業,為入駐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培育技術轉移人才100余名,同時,建立“科技聯絡員”服務制度,為院所提供“多對一”的全天候對口服務。
技術經紀人培訓班結業成員明瑩說,過去一直認為技術經紀人的作用就是為科研機構和企業牽線搭橋,類似于“技術紅娘”,
這種看法太過淺顯,經紀人不僅要懂理論、懂技術、懂運營,還要深入了解資本運作和產品場景。作為技術經紀人,你不能僅僅把技術看作是一個標的物,譬如同樣的技術,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會有不同的產品形態,如果用不同的商業模式運營,就會取得不同的效果。隨著技術轉移市場的成熟和擴大,技術經紀人也向著更加專業化、職業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
為成果轉化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
據了解,為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兩江協同創新區還積極建立并完善科創服務體系,已建成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滬渝協同創新中心、易智網兩江協同創新區科創服務中心、兩江新區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協同創新區工作站等6家工作站,為科研院所提供知識產權、成果轉移轉化、法律咨詢、科技金融等“一站式”線上線下科技創新綜合服務。
目前,明月湖科創服務中心正加速打造,并已匯聚約30家科創服務機構,其中,明月湖科創服務大廳正式投用,通過整合各類科技服務資源,開啟線上預約,為院所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務。
另據了解,兩江協同創新區深度挖掘、積極培育科研機構產業化項目,去年一年,新增孵化企業32家,累計66家,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13項,全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重要策源地正加速建成。(兩江協同創新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