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腸道息肉及時管理
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是長在腸黏膜表面的肉疙瘩。國內大腸癌高發,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一步步演變而來。
重慶圣佑肛腸醫院醫生提醒,大多數大腸息肉沒有任何癥狀,即便出現腹瀉等癥狀,也很可能被忽略,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或因其他疾病做結腸鏡時才被發現。所以一旦發現大腸息肉,需要及時治療,以切斷其癌變可能。
大腸息肉的致病因素
1.超重、肥胖者患大腸息肉的風險更高。
2.高血脂是大腸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研究證實,高脂血癥可影響結直腸腺瘤的發生,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癥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作用更為明顯。
3.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上述三種疾病均與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而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抵抗可能是導致易患大腸息肉的原因。
4.膽系疾病,如膽囊、膽道的結石、炎癥是大腸息肉的危險因素。
5.經常飲酒者。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可誘導DNA甲基化,干擾葉酸、鈣等抗癌物質的吸收,可使腸道黏膜增生,增加大腸息肉及腫瘤發生的風險。
6.煙草中的尼古丁會影響抑癌基因,影響大腸息肉及腫瘤的發生。
7.西式飲食,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容易發生結腸息肉。國內越來越多的高脂低纖維飲食方式可能是結腸癌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而多進食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胡蘿卜等,有利于腸道蠕動,減少腸息肉的發生。
8.腸息肉還與遺傳、腸道慢性炎癥刺激、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
大腸息肉會不會自行消退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幾率較高。
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很小的炎性息肉有時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癥刺激,也可能發展成腺瘤而癌變。
大腸息肉的治療方式
絕大多數大腸息肉可在腸鏡下治療,屬微創手術。但是根據息肉部位、大小、形態、病理類型等,操作難度不一樣,風險也有所差異。息肉切除后應該送病理檢查,進一步明確息肉性質和是否完全切除。小的息肉,在腸鏡檢查時可以直接活檢鉗摘除;大的息肉,多發性息肉需要住院治療。
腸道息肉切除后,由于生長息肉的環境沒有改變,仍然會再長息肉的;而且腸道皺壁比較多,藏在皺壁內的息肉容易會漏掉;目前還沒有安全可靠的藥物被推薦用于預防腸息肉的發生和復發。
因此,腸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復查腸鏡,術后復查腸鏡時間,需要醫生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綜合判斷。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95%以上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一步步轉變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時間,但個體差異不同,有些人癌變的時間還要短些;而大腸息肉發現時很有可能已經在你身體內長了幾年了,尤其是2cm以上的息肉癌變幾率明顯增高,因此,大腸息肉一旦發現應該及時切除。(重慶圣佑肛腸醫院 供稿)
(注:此文屬于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