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積極推動“生態修復+”模式,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忠縣獨珠村新貌。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十四五”時期,重慶選擇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著力解決庫區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等突出問題,協同上下游生態修復治理,保障三峽水庫穩定高效發揮功能。11月1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消息,重慶積極推動“生態修復+”模式,加強與農業、文旅、游憩、鄉村振興等有機結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促進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形成了忠縣皇華島等一批具有辨識度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生態+人文 皇華島成熱門打卡地
忠縣皇華島,一座美麗的江心小島,這里有濕地梯田,有生態人文,甚至有一座“宋城”。經過近年來生態修復和考古發掘,皇華島如今正迎來各地游客上島探秘。
忠縣皇華島。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忠縣皇華島項目于2022年5月開工建設,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正在圍繞生態修復與文旅融合開展提升工程。”忠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修復工程按照“保護文化遺產,展示生態之美”的思路,對全島1.42平方公里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一方面,優化自然資源要素,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因地制宜補種喬、灌、草植被,實施林相改造、消落帶治理,逐步構建起喬灌草搭配、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的生態屏障;同時,疏通水系脈絡,恢復稻田濕地功能,與原有的溝、渠、堰、塘、井、泉、溪等濕地形成網絡,構建成島嶼小微濕地群。另一方面,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自然人文旅游綜合體。皇華島考古發掘出南宋軍事及生產生活設施遺址、晚清村落遺址、古墓群、摩崖題記、明清石刻等人文景觀,圍繞考古遺址展示區、軍事體驗區、耕讀體驗區、衙署文化展示區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打造生態修復技術、宋代歷史、考古工作等科普課堂,策劃考古游學、生態人文等體驗活動,建成了自然人文旅游綜合體。自2023年國慶開島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逐漸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熱門打卡地。
忠縣獨珠村李家院子(資料圖)。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供圖
村美民富產業旺 鄉村蝶變展新顏
忠縣忠州街道獨珠村,三面臨江,一面環山,形若明珠,嵌入江心,號稱“萬里長江獨一珠”,故得名“獨珠”,是長江三峽干流唯一的環江半島。獨珠半島三面環江的地理特征以及江灣、濕地、半島等自然環境,形成了獨特的江村風貌,高密度生產生活帶來了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生態問題,區域發展受到影響。
忠縣在獨珠村系統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土整綜合整治、人居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建設等,擦亮區域生態底色、改善耕種條件、促進農文旅產業發展,加快助推鄉村振興。
“以前村里的人基本上都進城打工,土地閑置雜草叢生,常住人口不到500人。”獨珠村黨支部書記吳順祥介紹,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綜合整治下,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發展了集民宿、餐飲、市集、藝術沙龍等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藝術綜合體,同時組建強村公司,大力培育“獨珠江村”區域公用品牌,引進智慧農業園、特色民宿等15家企業。家鄉越來越美,產業越來越旺,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返鄉農民工回家創業,如今,村里全年累計游客量達到15萬人以上。
據悉,重慶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幅員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跨越萬州區、涪陵區、豐都縣、忠縣、云陽縣、石柱縣6個沿江區縣。項目共劃定8個修復單元,統籌部署9項重大工程,134個項目。
“目前,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總體進度89%,部署的134個項目已完工71個。”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周小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