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區實施“地名記憶”行動 讓老地名重放光彩
老地名,承載著記憶與鄉愁。近日,由重慶市民政局主辦的“新重慶、老地名、邊界行”活動走進渝中區。該區通過實施“地名記憶”行動,采取原址保護、移位保護等方式重新啟用了一批消失地名,讓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地名得以重放光彩,留住“鄉愁”。
重新啟用的老地名“維新巷”。渝中區民政局供圖
紙鹽河街
曾經的熱鬧程度不輸現在的洪崖洞
渝中區重新啟用的消失地名,其中就有“紙鹽河街”。
紙鹽河街,又稱紙鹽河巷,位于洪崖洞外,千廝門旁嘉陵江邊,對江遙望江北巴縣衙門,前后全長有五百余米。
“在以前,紙鹽河街的熱鬧程度不輸給現在的洪崖洞。舊時是專門的紙碼頭和鹽碼頭。抗戰時期,紙碼頭、鹽碼頭、豬毛街、大火巷合并為紙鹽河街。”重慶地名研究專家、《渝中區消失地名錄》作者李正權介紹,從現在朝天門三碼頭往嘉陵江上游,碼頭無數,棉碼頭、鹽碼頭、紙碼頭、磚碼頭、渡船碼頭……嘉陵江上游、長江下游的不少船舶,都停泊在這一帶。而千廝門外因臨江一面有紙碼頭、鹽碼頭,“紙鹽河街”因此得名。當年重慶城吃的鹽,用的紙,統統是從這個碼頭進來的。
據了解,1925年,愛國商人盧作孚創立了民生輪船公司。開辟的第一條航線,就是從紙鹽河街的鹽碼頭起航,駛到合川釣魚城。而紅巖小說里江姐去華鎣山,就是從這里乘船,當時甫志高前來送行。
重慶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內展陳。渝中區民政局供圖
“地名”記憶行動
串聯起渝中文化的歷史和未來
渝中區曾經消失的老地名,有的很有詩意。比如臨江門重醫附二院附近,以前有個“灑金坡”的地名,是一條靠近懸崖的陡坡,夕陽西下,微風拂來,把樹木和山坡照得金燦燦的。不過,“灑金坡”這個地名在上世紀90年代修魁星樓的時候消失了。
2005年9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渝中區集中廢除老地名111個。“廢除這些老地名,一是舊城改造使原來的老建筑、老街道完全消失,無法找到老地名標示的原地理位置,如臨江門附近的魁星樓,覆蓋了吉祥寺等18個小街巷;二是隨著道路拓寬,導致老地名消失,或者造成一地多名,容易讓人產生誤會。”渝中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渝中區作為母城,如何讓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地名重放光彩?渝中區民政局通過實施“地名記憶”行動,串聯起渝中文化的歷史和未來。
一方面,復活消失老地名,深挖母城地名歷史,匯編出版《渝中區消失地名錄》,收錄消失地名1168條,同時采取原址保護、移位保護等方式重新啟用了“天成巷”“紙鹽河街”“維新巷”“接圣街”“七星巷”“中山三路三巷”等消失地名,保留“朝千路”“信義街”等老地名,讓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地名得以重放光彩,留住“鄉愁”。
另一方面,渝中區在新地名命名中,堅持把母城文化更充分地融入道路、社區、建筑物等命名,比如,解放碑地下環道各方向出口的連接道命名,采取了出口方向對應的“九開八閉十七個老城門”作為道路專名,增添了新地名的歷史底蘊。
重慶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外景。渝中區民政局供圖
這個展館
講述重慶地名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
地名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尋求文化歸屬的重要載體,去年5月,重慶市民政局與渝中區人民政府聯合建設了全國第一家獨立的省級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重慶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展示館位于渝中區白象街山西會館(反省院)舊址。
在這里,以光電展示為主、實物展示為輔,集中展示重慶行政區劃歷史演變、巴渝地名、母城和邊界地名等,講述地名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在魅力重慶廳,陳展了重慶8.24萬平方公里市域范圍內行政區劃歷史演變和地名及其文化故事。在活力母城廳,陳展了渝中區建制建城沿革和母城特色地名文化,主要分為母城區劃地名總述、兩千載之古渝城、近悅遠來最重慶和活力母城4個區域。
展館面向市民朋友免費開放,周二到周日10:00-18:00即可進館參觀。(周小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群眾關注的這些安全隱患 重慶多地積極解決
- 人民網重慶9月21日電 (陳琦)“人行道隔離墩遭破壞”“公交車站路面顛簸”……近日,重慶多位群眾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身邊存在的安全隱患。接到群眾訴求后,相關部門積極回應解民憂,問題得到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