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 扮靚生態底色 提升城市品質
3月27日,周末,廣陽島上游人如織,環島而立的梧桐樹舒展開嫩綠的葉芽,幾只白鷺停靠在江岸草叢間,撲騰著翅膀追逐嬉戲。
廣陽島位于重慶銅鑼山、明月山之間,是長江上游面積最大的江心島。近年來,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性修復,這個曾經的“大工地”,正逐漸成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慶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我市結合“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不斷扮靚生態底色,提升城市品質,繪制了一幅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美好畫卷。
修復生態
重塑長江自然岸線
長江流經重慶轄區長達691公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我市自然生態持續向好,但局部地區仍存在水土流失治理難,蓄水保土能力不夠等難題,區域生態依舊脆弱。
長江生態問題表現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中,我市通過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重塑了自然岸線,保持了長江流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
廣陽島北側,兔兒坪濕地林木蔥蘢,生態保安張永剛正忙著為苗木修剪枝條。兔兒坪曾是一片灘涂,去年完成生態修復后,灘涂地種上了芭茅草、狗牙根等地被植物,變得郁郁蔥蔥。“島上生態好了,小動物越來越多。”張永剛說。
沿江裸露的坡地,不僅影響美觀,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質災害。“我們通過‘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在生態脆弱區采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以草為主、喬灌草結合的生態治理模式,聯合相關部門開展了水土治理、岸線整治、濕地修復保護等工作。”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具體而言,在長江干流坡地耕地集中區域、石漠化區域,我市結合植樹種草、水利工程實施等,完善坡面集水排水系統,增加地表植被覆蓋,從而減輕水土流失強度,降低土壤侵蝕模數;同時,對沿江污水亂排、岸線亂占、河道亂建等進行整治,強力關停拆除了一批非法碼頭并實施生態復綠,加快環境污染隱患企業整體搬遷;此外,我市還依托退耕還濕、退漁還濕、補植補造等舉措,構建起人工與自然復合濕地系統,凈化了濕地水質,豐富了野生動物種類、種群數。
譬如,開州區通過科學配置植物群落,打通水系魚道,最大限度修復了漢豐湖濕地生態,使其成為越冬候鳥的“天堂”;萬州區在消落帶沿線栽種了上千畝中山杉,填補了江岸沿線一道道“瘡疤”;涪陵區則以中化涪陵化工廠區搬遷為契機,完成了沿江土地治理、覆土復綠等,讓廢渣場變身綠草地,重現水清岸綠的美景。
截至去年12月底,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十四五”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顯著增強。
打造綠地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陽春三月,連通云陽北部新區和老城區的云陽縣迎賓大道綠意盎然。5.1公里的公路沿線栽種著小葉榕、紅楓、杜鵑花等喬灌木,錯落有致,吸引了不少市民游玩踏青。可去年之前,這里還是裸露的荒坡,遇上暴雨天氣,坡上偶爾還有碎石滾下。“以前每次經過這里,都得特別小心,要不就繞行。”家住附近的鄧恩超告訴記者。
重慶依山傍水,特殊的地域特性為沿江城區營造了近可親水、遠可觀山的多維休閑空間。然而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我市部分地方仍存在著“有山不便游山、有水難以親水、見綠卻不近綠”等問題,距離“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為了進一步完善山水格局,這幾年,我們便將園林綠化、‘兩江四岸’提升等工作與千里林帶建設結合起來,搭建山水相依的城市綠地通廊,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處處花香’的城市生態。”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宏觀層面,我市主要對中心城區“四山”(即縉云山、銅鑼山、中梁山、明月山)進行了保護提升,通過拆除違建、礦山修復、植樹造林等增強了城市綠肺功能。同時,在兩江四岸區域,統籌江、島、岸、城空間關系營造了一批生態水岸、親水空間,讓濱江區域面貌煥然一新。
微觀層面,我市則通過造林綠化和林相改造等,對遍布交通道路沿線的坡坎崖進行了綠化美化;整合街頭綠地,打造了生態良好、景觀優美、功能完善的小游園、口袋公園等。
“在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同時,我們還充分考慮到城區綠地的功能性和實用性,讓綠化園林與城市肌理、居民需求緊密結合,進一步提升居民體驗感、幸福感。”市城市管理局該負責人表示。
渝北盤溪河,沿河而建的雙層休閑步道兼具了游憩觀光和親水性。“盤溪河治理提升后,不僅美化了城市,還給我們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市民李淑芬說,天氣晴好時,她總會約上幾位好友沿著步道散步、賞花。
在江北區大水井體育文化公園,順著坡地而建的登山步道成為居民的健身場所。“這里以前是個荒坡,雜草叢生,變身體育公園后,家門口就能鍛煉,好安逸。”市民汪朝厚對社區環境提升很滿意。
數據顯示,結合“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的打造,目前我市城市綠地率達到39.43%。“十四五”期間我市每年還將新增城市綠地2500萬平方米以上,不斷提升沿江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深挖文脈
八方游客近悅遠來
長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還將‘兩岸青山·千里林帶’項目與長江經濟帶建設巧妙融合,用一片片生態景觀林、文化樹講好長江故事,使兩岸青山既有自然之美,又顯人文之魅。”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位于渝中區的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段,碧水環繞,花團錦簇,“開往春天的地鐵”火出圈。來自北方的游客王新宇搭乘單軌列車穿越花海。“和北方平原相比,山城的春天富有層次感,很美,很治愈。”王新宇不時拿出手機拍照。
“我們對軌道佛圖關段沿線景觀進行了升級。”渝中區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根據山城地形地貌,擴大了植物種植規模和品種,豐富了這一區域的植物層次和色彩季變化,使其更有“重慶味”。
“我們希望通過文旅雙修,讓‘兩岸青山·千里林帶’賦予文旅發展更多活力,吸引八方游客在重慶‘行千里·致廣大’。”市文化旅游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我市重點推進了一批資源品位高、配套條件好、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增強城市發展能級、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同時豐富旅游業態,進一步提升軟實力和競爭力。
比如,位于渝中區的紅巖公園依托“紅色三巖”文化IP,打造了紅梅林、紅梅棧道等景點,將歷史人文與觀光旅游巧妙融合。土生土長的重慶人詹家春在游完紅巖公園后感慨:“現在的重慶,空氣更清新,景色更美,文化味更濃了。”
“高低起伏的群山,郁郁蔥蔥的樹林,重慶是一座極具魅力的城市。”背包客朱清清說,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旖旎的三峽風光讓他流年往返,“每一次來重慶,都有不同的體驗”。
山水繾綣,層林疊翠。如今,千里林帶正讓長江沿線成為我市加快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承載地,為推動重慶文旅高質量發展,打造主客共享、近悅遠來、充滿活力的“山水之城·美麗之地”注入了新動能。(記者 左黎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檢修工高空“走鋼絲” 為西電東送大動脈“體檢”
- 人民網重慶4月4日電 4月3日,在重慶市武隆區車盤山,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輸電檢修員工“走鋼絲”般地對±800千伏復奉線#631塔進行“體檢保養”。 據悉,±800千伏復奉線至今已投運12個年頭,這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起自四川復龍換流站,止于上海奉賢換流站,線路全長1907公里,途經四川、重慶、湖北、上海等8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