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四山”區域內完成森林撫育32萬畝;實施礦山生態修復773公頃;1238.16萬平方米違法建筑得到整治——
“城市綠肺”更清新
九月十二日,江北區鐵山坪森林公園,前來游玩的市民將汽車停在生態停車位上。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中心城區“四山”3D示意圖(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供圖)
11月18日,市民行走在渝北區玉峰山森林公園。記者 謝智強 攝/視覺重慶
“變化太大了——我年紀越來越大,這片山看起反而越來越‘年輕’了!”
11月17日,在九龍坡區華巖鎮中梁山花博園一期項目櫻花園的步道上,58歲的市民周國瓊發出感慨。
在周國瓊的記憶中,說到中梁山,就是采石挖礦,機器轟鳴,塵土遮天。而現在,櫻花園內綠草如茵,園外滿目蒼翠,鳥鳴清脆,生機勃勃。
其實,櫻花園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中梁山37號礦坑。
礦坑變花園,正得益于我市2019年以來開展的中心城區“四山”(即縉云山、銅鑼山、中梁山、明月山)保護提升。多方數據和調查表明,兩年多來,“四山”生態越來越好,“城市綠肺”功能日漸增強。
這是生態之變,更是觀念之變。
“瘡疤”變了
214處塌陷礦坑變為花園、公園、果園
礦坑變“廢”為美,是否只有“花園”這一種選擇?
“并不。”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蕭毅介紹,生態保護提升不是簡單粗暴地“種花種草”,而是根據各個礦坑本底和周圍情況,一坑一對策。
離櫻花園約300米處,是中梁山38號礦坑。名為礦坑,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一個坡道環繞的小公園。
原來,這里原本是石灰巖礦山,多年前關閉后遭廢棄,形成面積約2.4萬平方米的裸露礦坑,從衛星圖上看,形同一個巨大的“瘡疤”。坑之所以變成“坡”,是因為回填了超過11萬方的客土(即外來土壤)。
哪來這么多土?難道是買的?
“用這些土不但沒花錢,還解決了治理資金的問題。”蕭毅說,礦坑生態嚴重受損,不具備自然生長植物的能力,治理時必須要回填客土,再重新進行綠化。
2019年以來,九龍坡區進行“山水同治”,不僅治理中梁山的礦坑,還對區內跳蹬河開展綜合整治。跳蹬河綜合整治產生的棄土,正好就近用來回填中梁山的礦坑。
據統計,僅38號礦坑一處,就將棄土運輸路程縮短44公里,節約外運棄土費用600余萬元,同時回填棄土按重量收費,成為治理資金來源。至今,九龍坡全區廢棄礦山消納建筑棄土近405萬方,節省資金7300余萬元,其中節省財政資金2880萬元。
來自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像中梁山37、38號礦坑這樣的“瘡疤”,重慶在“四山”范圍內一共修復了214個。
獲得“新生”的礦坑,變成花園、公園,還有的成為果園。如九龍坡區走馬鎮大石村的礦坑,治理后成為村里的果園,種植了金橘、沃柑、蜜柚等。
“‘四山’區域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為全市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稱,例如,中梁山38號礦坑要恢復為公園,考慮到市民游覽的需求,主要種植喬木五角楓、楨楠、欒樹、叢生樸樹等,搭配細葉芒、墨西哥鼠尾草、矮蒲葦等灌木和地被植物。整個公園色彩豐富,以本土植物為主,層次分明,而且“性價比”高。
基于諸多實踐,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形成了《重慶市露天礦山近自然植被恢復植物推薦指南(試行)》,該《指南》已于今年10月18日正式印發實施。修復主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從《指南》的推薦植物名錄和搭配組合中,選取最適合的植物;也可以參照負面清單,避免“踩雷”。
環境變了
整治“野蠻生長”的違建,將空間還給大自然
“以前想請客,都要在山下聚。現在,親戚朋友都主動說要來山上耍。”
對中梁山這兩三年來的變化,九龍坡區中梁山街道共和村6社的村民雷正總結為:違建拆了,環境好了,山上更舒適了!
過去山上的違建長啥樣?老雷形容:彩鋼棚棚,鐵皮房房,多半是小作坊和小工廠,加工食品、生產門窗、家具等。每天一開工,噪音、粉塵輪番襲擊附近居民,有時還會飄來難聞的氣味。
讓大家高興的是,去年夏天,這種現象得到了根治。2020年6月30日,工作人員帶著挖掘機進場,一舉拆除了共和村6社、7社多達7000平方米的違建。
“這下不但環境變好了,家里的視野也變好了。”家住共和村6社的劉阿姨說,她家緊鄰一處違建廠房,一樓長期被違建遮住陽光。現在,她家樓上樓下亮堂通透,“娃兒都愿意多回來走動了。”劉阿姨笑著說。
蕭毅介紹,去年6月,九龍坡區治違辦牽頭啟動“四山禁建”與生態環境保護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筑整治“百日攻堅”行動,全面依法調查、認定、查處中梁山“四山禁建”24平方公里紅線范圍內的所有違法建設行為,并依法整治違法建筑,效果顯著。
渝北區同樣對“四山”區域內的違建毫不留情。2019年,該區政府印發了《“四山”違法建設綜合整治方案》,成立了領導小組,區長當組長,4名區級領導當副組長。
“多虧區里協調,拆除進行得很順利。”渝北區興隆鎮相關負責人說,就在今年8月25日至27日,該鎮杜家村原劉家溝磚廠約3500平方米的違法建筑順利拆除。
事實上,這處違建拆除曾一度推進緩慢。該負責人介紹,原磚廠業主私自把地塊出租給別人,堆放臨時建筑材料。興隆鎮政府發現后,多次約談當事人,要求拆除違建,清理堆放的建材。可是因為堆放的建材太多,當事人自行拆除的效果并不理想。
事情難辦,但絕不能擱置不辦!興隆鎮找到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和區整違辦,在多個部門的配合下,調來了吊車、挖掘機,組織施工人員拆除違建,清理建材,并對地塊進行了復耕。
渝北區還將“四山”違建整治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舊房提升、“藍棚頂”改造等工作相結合。據統計,截至今年11月底,渝北區已完成“四山”區域內7992件220萬平方米違建的治理。
“對于拆除的違建,我們會定期‘回頭看’。”渝北區整違辦工作人員說,他們會采用現場回訪、無人機拍照、衛星遙感影像監測等多種方式,確保已拆除的違建不再“死灰復燃”。
森林變了
32萬畝森林抵抗力更強,林相更豐富
11月18日,渝北市民王衛紅約上朋友,來到渝北玉峰山森林公園呼吸新鮮空氣。
“這里的空氣好得很,能‘洗肺’。”老王說,自從退休,他幾乎每周都到森林公園來“打卡”。
好空氣,來源于滿山綠樹。為了保護“四山”區域的森林,兩年來,我市對32萬畝森林進行森林撫育,提升森林抵抗力和品質,也讓林相更豐富。
林相,通俗地說就是森林的外表。就拿很受老王青睞的玉峰山森林公園來說,公園位于銅鑼山,主力樹種是馬尾松。馬尾松的好處是長得快、好養活;壞處是樹種太單一,森林外觀比較單調,且容易遭到松材線蟲等蟲害,加之本身含油脂量較高,對森林火災等抵抗力不足。
“過去,主要考慮怎么綠化見效快;現在,我們要更多地考慮森林的綜合提升。”渝北區森林公園發展中心主任劉小龍指著馬尾松中的樟樹告訴記者,間種和混種不同樹木,可以增強整片森林的抵抗力。
為此,近年來,渝北區由區財政撥款,以3個國有林場為平臺,培育香樟、水杉、冷杉等樹種,在“四山”范圍內廣泛種植。及時砍伐、清運染病的馬尾松疫木,進行“微創”清理,避免殃及更大范圍內的林木。
“隨著林相提升,這兩年,病樹砍得越來越少了。”劉小龍說。
江北區也在林相培育上花了不少心思。該區規劃自然資源局局長黃翠微介紹,位于銅鑼山區域的鐵山坪自古為原始森林區。1978年,鐵山坪實行封山育林,飛機播種,大面積植樹造林。
但是,飛機播種的樹種單一,抵抗力較弱。遭遇病害、火災時,往往連片受害。為此,江北區采取“針闊混交”的策略,逐步改善原有的雜木林,在鐵山坪森林公園的馬尾松中混種楓樹、馬灌木、杜鵑等。同時在地面種植馬尾鞭等含油脂量低的植物,形成天然的“防火帶”,并把森林步道和防火步道相結合,在林間布設了25公里的消防管網,降低火災風險。
鐵山坪森林公園管理中心負責人說,隨著鐵山坪森林公園林相改造推進,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鐵山坪森林公園覓香湖項目入選了首屆重慶市十大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森林公園游客量也不斷增長,近年來年均接待游客220萬人次,今年單日最多有2萬輛車入園,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想法變了
良好的生態才是最踏實的“靠山”
“過去挖礦來錢快,但生態好了,好日子才長久。”巴南區一品鎮金田村村支書封先勇深有感觸。
封先勇說,過去,銅鑼山上的村民大多把土地流轉出去開礦,“甜頭”來得快,但“苦頭”也很明顯:采礦造成生態破壞,煙塵遮天。最嚴重時,揚起的灰厚得看不見太陽。因此,前幾年,礦山雖然關閉了,但金田村超過一半的村民依然選擇離開村子,外出買房居住。
2019年,隨著“四山”生態保護提升推進,巴南區啟動金田村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對700畝廢棄礦山進行了治理。
村民們發現,原來搞生態修復,也能掙錢——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進行土地治理、苗木種植等,帶來諸多就業機會。巴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殊偉介紹,經統計,金田村因礦山生態修復帶動超過1000名群眾就業,人均增收2000多元。
生態修復還有長遠效益。客土回填礦坑后,巴南區農委經實地調查,推薦金田村種植枇杷、李子、桃樹等,復綠、賞花、采果都可兼顧。金田村還在林下大量種植黃豆,利用豆類根瘤菌改良土壤,還可以通過林下種植增收。
“看到果樹長起來了,地又變綠了,大家心里都很高興。”封先勇說,今后,巴南區還準備打造金田鄉村旅游協同發展區,村民們對未來很有信心。
類似的觀念轉變,比比皆是。
江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事務中心主任任朝興說,鐵山坪位于銅鑼山山脊,坡度大,水土不易保持。近年來,江北區僅森林撫育一項,每年每畝就投入超過1萬元。后續還將投入200萬元對鐵山坪森林公園進行提升。
渝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兵說,曾有一個全國知名的文旅集團準備進駐銅鑼山礦山公園,打造礦山懸崖酒店、礦坑水上項目等。但礦坑水體是天然形成,不可替代,生態相對脆弱。為了保護生態,渝北區叫停項目打造。
九龍坡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耕保科負責人馬建忠稱,2019年以來,隨著重慶“鐵腕治山”,廣大干部的認識發生了根本變化。九龍坡在2020年的拆違“百日攻堅”中,拆除了60多萬方的違建。至今已恢復“四山”區域耕地33公頃,林地及其他用地85公頃。
對此,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進一步明確工作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加快推進實施一批保護提升項目,讓“四山”充分發揮“城市綠肺”功能,讓良好的生態惠及更多市民。
“四山”基本情況一覽
中心城區“四山”管控區面積約1495平方公里,涉及8個行政區、69個街鎮、351個村,常住人口45萬人。
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四山”管控區內存在非建設用地共計136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983平方公里,占非建設用地總量的72%;耕地268平方公里,占20%,主要分布于中梁山、銅鑼山北部、明月山南部區域;水域面積22平方公里;其他類型非建設用地如園地、草地、濕地等共計93平方公里。
“四山”區域內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現有金刀峽鎮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南山街道石牛村、統景鎮印盒村及大盛鎮天險洞村3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南山-黃山、黃桷埡及涂山、山洞3個傳統風貌區,統景鎮風景橋、西班牙公使館舊址等19處歷史建筑,市縣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50余處。
數讀“四山”生態保護治理
完善林地資源保護
●建設“四山”林火智能監控系統134個
●查處“四山”各類涉林行政案件1364件
●整治違法建筑1238.16萬平方米
推進區域生態治理
●實施銅鑼山和中梁山等區域214處塌陷坑治理
●773公頃礦山生態修復
實施森林綠化工程
●實施封山育林4萬畝
●人工造林1萬畝
●森林撫育約32萬畝
●“農村四旁”植樹4萬畝
開展農村土地整治
●完成土地整治面積約5100公頃
●修復治理退化土地,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開展“四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
記者 曾立 吳剛 申曉佳 王天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