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互聯互通項目: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案例
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攜手努力不斷描繪的高質量發展“工筆畫”上,中國和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23日開幕的2021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金融峰會再傳好消息:中國與東盟的互聯互通,正從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信息流聯通,向金融合作領域深度拓展。
打造聯結“一帶”與“一路”的陸海新通道,構建中新跨境融資通道,打通中新國際數據通道……6年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不斷拓展合作新領域,成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案例。
物流暢通,陸海新通道成“一帶一路”聯通生動寫照
重慶團結村站,“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地標。
巨臂起舞,貨柜如山,鐵軌交錯,車流如潮。“一帶”與“一路”在這里牽手——
一列列中歐班列從此出發,向西駛向歐洲;一列列陸海新通道班列也從此出發,向南通達東盟國家。
疫情期間,陸海新通道開行量實現逆勢上揚。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運輸箱量同比增長68%,貨值同比增長44%。
陸海新通道是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而僅僅4年前,中國西部和東盟國家間的物流狀況卻是另一番景象——
大部分貨物只能先向東運至沿海地區,再轉運到東南亞,動輒近兩個月;從東南亞進口的農副產品,經常因運輸時間過長而發霉變質……
改變,發生在2017年。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西部相關省區市與新加坡等東盟國家合作打造全新的國際貿易物流通道,即陸海新通道。
它以重慶為運營中心,合作范圍覆蓋西部地區,利用鐵路、海運、公路等運輸方式,向南經廣西、云南等沿海沿邊口岸通達東盟國家,進而通達世界各地,物流時間比傳統東向出海通道大幅縮短。
目前,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班列、跨境公路班車三種物流形態均已常態化運行,目的地已拓展至106個國家和地區的311個港口。
陸海新通道,助推中國西部進一步融入全球產業格局——
依托這條快捷的新通道,重慶小康集團在印尼投資建立汽車智能制造基地,2018年正式投產和批量銷售。
“從川渝地區到雅加達,陸海新通道比傳統江海聯運節約20多天,交付時間大幅縮短,降低了運營成本。”重慶小康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張興燕說。
陸海新通道,為東盟國家架起抗擊疫情的“生命通道”——
今年6月,滿載口罩、隔離衣、防護服等抗疫物資的跨境公路班車,從重慶出發經云南磨憨口岸抵達老撾萬象,為老撾抗擊疫情提供物資支持。此前,陸海新通道也為新加坡等東盟國家送去防疫和生活物資。
陸海新通道,疫情期間在維護全球供應鏈安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韓國三星、法國迪卡儂等外企在東南亞生產的電子產品、服裝出口歐洲遭遇海運難題時,國際鐵路班列將貨物從越南先運至重慶,再搭乘中歐班列前往歐洲。
“無論在合作抗疫,還是推動經濟合作方面,陸海新通道都展示出了它的標桿作用。”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許寧寧說,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生動詮釋。
金融合作,為“一帶一路”注入資金活水
陸海新通道蓬勃發展,離不開中國和新加坡雙方強大的金融支持。中新金融合作,正在為“一帶一路”合作方注入資金的活水。
中新各方已合作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金融服務平臺,為通道上的物流、貿易、制造企業提供便利化和低成本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除了改善通道基礎設施外,還將借力金融科技提供增值服務,比如為貨運商提供快捷便利的貿易融資和保險服務,提升通道數字化水平等。”本屆中新金融峰會上,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部長、內政部第二部長楊莉明視頻致辭時說。
全國首單非銀金融機構借款及結匯項目落地;跨境債權轉讓、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在中西部地區率先開展;美元獅城債券、境外人民幣債券、輻射西部的雙幣種內保外債、“再保理”跨境融資等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下實現首單突破……
“中新雙方共同出臺包括跨境投融資、跨境人民幣等方面72項創新政策,落地中新金融科技投資基金等49個重點項目,形成跨境資產轉讓業務試點等24項創新案例。”重慶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阮路說。
本屆峰會發布數據顯示,中新跨境融資項目加權平均綜合融資成本低于境內1.03個百分點,推動重慶跨境融資累計逾155億美元,輻射帶動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10個西部省區實現赴新融資超過57億美元。
中新金融合作并非中國單方受益,也讓新加坡金融機構共享市場機遇。
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引領下,19家新加坡金融機構陸續落戶重慶。“中國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市場,我們對前景充滿信心,已決定長期深耕中國市場。”新加坡星展銀行重慶分行行長黃楠說。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長孟文能說:“過去6年,重慶和新加坡通過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強化了中國西部與東盟面對面的金融互聯互通。”
開拓創新,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供借鑒
近期舉行的一場中新農特產品直播推介會上,兩國企業都向對方詳細介紹特色產品。目前,雙方正搭建貿易合作平臺,計劃一年時間促成重慶、新加坡及東盟參與企業達到200家。
如今不只是農產品領域,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合作領域正不斷拓展——
信息通信領域,雙方合作開通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提供跨境數據傳輸安全、遠程醫療等服務,合作探索智慧城市應用場景;
航空產業領域,雙方加密“重慶—新加坡”航線,規劃建設航空產業園,打造集航空維修、物流、培訓、金融于一體的航空產業集群;
人才交流領域,雙方推動干部培訓合作,開展高級技能人才師資及管理者培訓;
社會民生領域,雙方推動新加坡萊佛士醫療集團在重慶開辦國際醫院,合作打造“惠游重慶”服務平臺,為游客提供智能便捷的旅游服務;
……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鞏固互聯互通合作基礎,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扎牢風險防控網絡,努力實現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給質量、更高發展韌性,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合作模式的創新,項目定位的精準,決定了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能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不斷拓展合作新領域,釋放輻射示范效應,在新的階段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翟崑說。
重慶市中新示范項目管理局局長曾菁華介紹,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的優勢在于不設地理邊界,沒有領域限制,以重慶和新加坡為“雙樞紐”,致力于促進區域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聯通。
“在合作機制方面,項目啟動建設之初,中新雙方就建立了多個層級的合作機制,確保項目高標準推動。”曾菁華說,在推進過程中,項目選取的合作領域,都緊扣西部地區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痛點,未來還將不斷拓展。
根據上個月發布的《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總體發展規劃(2021-2025年)》,未來5年,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將重點加強開放通道建設、加強重點示范項目建設、提高制度型開放水平、積極擴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空間。
在重慶工商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李敬看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眾多,區域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合作模式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百花齊放”,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則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高度契合,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成功案例,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翟崑說。
(參與采寫:劉恩黎、伍鯤鵬、吳燕霞、陳青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張智奎:永川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加快打造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
-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從全面部署到縱深推進的重要之年。在2024重慶兩會到來之際,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發布推出“新時代 新征程 新重慶——2024重慶兩會會客廳”系列訪談,邀請市內各部門、區縣、企事業單位黨政一把手,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重慶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圍繞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民生保障、營商環境等話題,談發展思路、戰略、措施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