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
大足石刻保護與傳承需要更多現代科技和媒體融合的力量
11月21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大足舉行“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主題講座,并將在大足石刻進行《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第二季的拍攝活動。
講座之后,單霽翔接受了重慶日報記者的采訪。他表示,作為世界遺產,大足石刻是有生命的,它不但擁有燦爛的過去,還應該有尊嚴的現在,更應該有健康的未來。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石窟寺藝術的一個頂峰之作,極具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通過電影的手法將大足石刻的藝術、價值呈現出來,非常重要。
針對大足石刻的傳承、保護、研究和利用,單霽翔說,大足石刻在保護上,要積極用科學的手段去修復,防止石質文物的風化。加大對大足石刻的宣傳力度,讓它走進社會和人們的生活,走進城市的文化事業。
今年9月17日,在“天下大足”主題發布會上,單霽翔受聘為大足文旅發展總顧問,利用自身影響和資源,推介大足文旅,助力大足文旅高質量發展。
大足石刻雕鑿始于初唐,興于晚唐,盛于兩宋,續及明清,前后綿延1200余年。五萬余尊造像的題材涉及儒、釋、道三家,以佛教為主,銘文10余萬字。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最為輝煌壯麗的篇章,代表了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最高成就,被譽為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后一座豐碑。
1999年12月,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全委會一致同意將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長期以來,單霽翔十分關心大足石刻的保護與傳承,與大足石刻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過后,他主導了大足石刻千手觀音的修復工作,把它作為國家文物局石質文物修復的一號工程,讓千年石刻煥發新生。
單霽翔表示,世界遺產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近年來,廣播電視行業一系列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節目,就綻放出絢麗多彩的文化魅力,在為觀眾帶來視聽享受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觀眾的文化素養,提升了文化自信,如《國家寶藏》《傳承者》《遇見天壇》《最美中軸線》《萬里走單騎》等,大足石刻的保護與傳承、弘揚與發展,還需要注入更多現代科技和媒體融合的鮮活力量,助力大足石刻真正“活起來”“走出去”,走進千家萬戶,浸潤更多心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