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平凡崗位 用“心”傾注醫學事業
人民網重慶9月8日電 1999年,劉興元畢業后回到家鄉,作為江津本地人,懷著對家鄉的熱愛,他對自己的醫療事業抱負滿懷。
彈指揮間,22年時光飛逝,但劉興元談到從醫初心時,依然神采奕奕,眼中充滿自信的光芒。“自幼受伯父影響,覺得治病救人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那時,江津是農業大縣,老百姓多,重病大病也多,但到大城市看病的機會很少,既然外出看病很困難,那就把醫術帶回來。”劉興元當時這樣想,而且直到現今都還在繼續這樣做。
劉興元(右一)帶年輕醫生查房。劉林杰攝
做好百姓守護者 填補部分專業空白
“醫學事業是一份‘良心活’,守住為百姓解除病痛的初心、擔起救死扶傷的使命,我知道這是我一生將要做、并且必須做好的一件事情。”劉興元堅定地說。
剛畢業后的幾年,劉興元意識到自身技術還不能滿足當前患者需求,2005年,他主動申請外出進修學習高精技術。在回到江津中心醫院后,他開始率先引進電視胸腔鏡(VATS)肺大皰切除、肺癌根治、食管癌根治、縱隔腫瘤切除及肋骨骨折內固定手術等,胸心外科的醫療技術開始發生質的飛躍,讓江津區的百姓足不出區也能享受到與三甲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
劉興元(左一)為患者做手術。江津區中心醫院供圖
2019年初秋,六十多歲的王大爺在收稻谷期間,不慎摔倒,被收谷機上的鋼筋刺入胸腔,送到醫院時食管多處被穿破,胸腔也受到了污染。為避免二次傷害、恢復困難以及考慮到患者家庭經濟狀況,劉興元做了個決定,將“清理污染”和“消化道重建”兩場手術合并一期完成,這為他帶來的是巨大的挑戰、壓力以及責任,但他仍然毫不猶豫做出了選擇。最終手術非常成功,一周后王大爺便開始正常進食。
“當時并沒想那么多,只想到如果分兩次進行,醫生的壓力小些,但對患者的康復和家庭經濟都是巨大的負擔,而我就應該盡全力為患者著想,以最好的方式去守護他們的健康。”劉興元說。
經過多年沉淀,自2018年底開始,劉興元帶領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團隊成功開展心臟瓣膜置換、心房腫瘤切除、DSA下主動脈支架腔內隔絕、卵圓孔未閉封堵術等70余例,再一次填補了江津地區相關專業的空白,讓江津區在外科水平上,向更高的臺階邁進了一大步,也為全區的醫學水平進步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撐。
找到“自己的方式” 勤學躬耕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如今,劉興元作為江津區中心醫院胸心外科主任,對自身技術更是精益求精,“不斷保持學習的能力”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劉興元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開展手術前一晚,觀看大量相關手術視頻,從中不斷學習、演練、鞏固,對第二天的手術做好一切預案和應對措施,這個習慣“雷打不動”,延續了十多年。“每看一遍就鞏固了一遍,看幾遍再在心里回想幾遍,做到心中有底,對手術非常有幫助。如今互聯網條件好了,任何時候都能看到這些視頻學習,但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因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過硬的普胸外科手術技巧,劉興元除了科室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外,還是重慶市醫學會胸心外科分會委員、重慶市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委員以及江津區應急醫療救援隊隊長。在完成臨床工作的同時,對科研工作也未曾落下,多年來,他參與了國家衛計委項目“胸部創傷腔鏡探查手術規范與流程制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人體損傷數字化構模與損傷生物力學參數化研究”等,還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臨床經驗等撰寫成論文,已在國家級、省部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論文十余篇。
“沒有一位老師不希望學生超越自己,只有團隊每一個人都成長起來,科室才能更快地發展。”為了更好地培養科室團隊,劉興元分批將科室人員送出去到上海、北京等地進修,并將他們進行精細化分組,各自帶著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去提升自我、提高科室醫療技術服務水平。
“為醫者,不可一日無學。選定了這份職業,就要保持堅定的步伐,用心、用情去做實、做好日常臨床工作,專業技術、診療質量和服務態度都要本著為百姓服務、讓病人獲益的初心而去。”劉興元說。(陳琦、宋曉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