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二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程燕:
扎根社區 盡心竭力為居民服務
程燕(左二)聽取居民代表的意見。(受訪者供圖)
“燕子書記,我們家下水道可能出了點問題,能不能喊師傅過來看看?”7月13日,中山二路社區67歲的郭銘碧找到程燕幫忙。
居民喜歡叫她“燕子書記”。在不少上了歲數的老人眼里,程燕不僅僅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也像是他們的女兒,有什么難事都找她,不開心的事情也愿意向她傾訴。
“我們沒有血緣關系,只是同住一個社區,親如姐妹。”居民周如蘭在社區住了二十多年,她告訴記者,這么長時間里,程燕與居民們親密無間,總是盡心為大家服務。
黨建引領
組建非盈利性物業中心
中山二路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居民的住房基本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房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屋面漏水、道路院壩破損和下水道、化糞池堵塞等現象。
“歸根到底,還是我們沒有專業的物業管理團隊,居民的生活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程燕回憶說,自己剛接任社區黨委書記時,居民對此意見很大,社區矛盾頻發。
為了解決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的問題,程燕找到了渝中區委與兩路口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成立一個非盈利性物業中心。程燕認為,請外面物業公司成本高居民無法接受,社區黨委也不方便直接領導,可以探索出一條“社區黨建+物業服務”的新路子。
2011年,中山二路社區黨委全面履行領導轄區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職責,按照“民事民議民定、協商共治”的原則,成立非盈利性社會組織——中山二路陽光物業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物業服務中心),程燕兼任物業服務中心理事長。物業服務中心聘請了保潔工、維修工、綠化工等工作人員,社區有了一支專業隊伍。
“現在,居民發現哪里有垃圾可以馬上找到保潔工來處理,如果不滿意,還可以直接找我。”程燕告訴記者,如今,在“社區黨建+物業服務”的管理模式下,居民的訴求基本都能得到回應,小區環境也變美了。
以身作則
率領“三支隊伍”下沉社區
物業服務中心成立以后,解決了不少居民生活中的困難,但物業工作人員有限,有些棘手問題還需要多方參與。
兩年前,程燕提議整合志愿者團體、社區工作人員、專職物業人員“三支隊伍”,進網格入樓棟,延伸社區治理的“觸角”。“這算是我們中山二路社區的一個創新舉措,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支持。”程燕介紹說,“三支隊伍”很快發揮了作用。
中山二路社區的時光里步道在改造前消防隱患突出,很多居民窗外搭建的雨棚不防火,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去年11月,社區決定實施高層消防設施改造,把老舊雨棚換成雙層防火雨棚。
改造是好事,但也有居民不理解。“你拆了我的雨棚,新的雨棚效果好不好,雨水會漏進來嗎?”“一拆一換誰來出錢”……為了打消居民的各種疑惑,程燕以身作則,率領“三支隊伍”下沉到各樓棟,挨家挨戶地勸導居民。
“當時我們全體出動,利用下班時間上門做居民的工作。”程燕說,雖然辛苦,結果卻令人感到欣慰,“三支隊伍”僅用了一個星期就做通了大家的工作。今年1月,社區高層消防設施改造基本完成。
開動腦筋
社區大小事還要有錢辦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物業服務中心共有清潔工、保潔工、維修工、綠化工等24名專兼職人員,社區居民有什么問題、困難,都會有專人解決。
不過,社區有人管的同時,錢從哪里來也是一個問題。
為此,程燕多次前往兩路口街道黨工委、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匯報情況。最終,上級部門放權,允許中山二路社區一定額度的開支可自行處理。另一方面,中山二路社區整合了環衛保潔服務經費、渝中區住房城市建委一年兩次以考代補補貼、轄區單位共駐共建資金、居民交納物管費和社區公益性收入等5筆資金,捆綁打包到物業服務中心統籌使用。
為了拓寬收入渠道,程燕要求物業服務中心按照“按需安排、計時收費”原則,為居民提供家電維修、大件幫運等低償服務。
“很多服務都只收最低的人力成本費用。”程燕介紹說,社區環境變好了,能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務后,居民也愿意繳納物業費了。根據居住面積不同,每戶每月只需繳納12元至50元不等的物業費。
“未來,我將繼續扎根社區崗位,堅守入黨時的初心,盡心竭力為居民群眾服務。”有28年黨齡的程燕說。(本報記者 崔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