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城市基礎建設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其發展水平反映了城市發展的質量和潛力。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加快了高速公路、機場、電廠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慶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動力。
6月12日上午8時,端午節假期首日,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出口,出城的車輛已排起長龍。
成渝高速,是重慶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數據顯示,從1994年通車到2020年,成渝高速重慶段日均車流量從1.1萬輛次增長至14.55萬輛次,增長了13.03倍。
成渝高速,是西南地區修建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也是全國第三條高速公路,被稱為“西南第一路”。它的建成通車,引領地處西部內陸的重慶進入了現代化交通時代——高速公路時代。
1995年9月,成渝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成渝間的距離縮短至4個小時車程。(本報資料圖片)
從重慶駕車到成都
曾經需要10多個小時
成渝高速建設前,連接重慶、成都的是一條建成于上世紀30年代、全長438公里的成渝公路。新中國成立后,雖多次整修改建,但仍不堪重負,不僅堵車嚴重,而且交通事故頻發,已遠不能適應成渝兩地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早上開車從重慶出發,晚上10點多才能開攏成都。”曾在重慶汽車運輸公司跑運輸、現任重慶成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運行保障中心副主任劉昕回憶,當時開車去成都單程少則10小時,遇上堵車甚至要約兩天。
新建一條成渝公路,成為當時兩地群眾最熱切的期盼。
上世紀80年代,成渝公路被列入“八五”期間重點公路建設項目,同時也成為交通部規劃的“兩縱兩橫”國道主干線上海至成都的組成部分。1983年9月,四川省和重慶市著手對成渝公路進行可行性研究。
成渝公路該怎么改建、建成什么標準?當時,沒有多少可以參照的標桿,四川省和重慶市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1987年12月,國家計委批復:保留原路,另建新線。當時的批復中,新成渝公路還只是“高等級公路”。按照設計方案,新成渝公路起于成都五桂橋,止于重慶陳家坪,為節省投資,成都五桂橋至簡陽及重慶陳家坪至來鳳驛為一級路,其余為二級路。
1991年,成渝公路建設者們在評估時發現,成渝地區車輛快速增加,預計到1995年新公路建成通車時,日流量將超過7000輛次,而二級路的承受上限是5000輛次。
“辛辛苦苦修條路,中間來個‘小盲腸’。”重慶段和四川段相繼修改了建設方案,將“二級”路改為“一級”路,“兩車道”改“四車道”。
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80-100公里,設計流量是老成渝公路的150倍,新成渝公路已經達到了高速公路的建設標準。在計劃經濟年代,做這樣的決定要冒“越矩違規”的風險。
為保工期,“二改一”方案由建設指揮部通過后直接實施,再報相關部門尋求批準。直到1992年12月,國家計委復函同意“成渝公路全線按一級公路一次建成”,這個冒險方案才得到承認。
引領高速路建設模式創新
控制工程實現三大創新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成渝高速從設計、建設、運營全過程,一路探索、一路創新,早已成為重慶乃至全國高速公路的樣板。
據悉,成渝高速公路建設期間,在交通部等相關部門的直接領導下,實現了“三個引進”,即引進世行貸款、引進競爭機制、引進實施國際通用的“菲迪克”條款,還推行了工程承包制、招投標制、管理制、工程師監理制等先進管理模式。
據介紹,成渝高速重慶段是全線建設最艱難的一段。雖然長度僅為全線的1/3,但工程量就占了1/2,全線最長的隧道、最大的填方都在重慶境內。在建設過程中,建設人員積極創新,實現了控制工程的三大創新:
榮昌至來鳳段,創新“利用廢方,擴寬路基,把二級路改為一級路”的優化設計方案,一次建成一級路,不僅滿足了今后車流量增大的需求,還節約了工程投資;中梁山和縉云山隧道,采用“半橫向式通風改為縱向式通風”的方案;三星溝大橋變更為高路堤建設方案。
重慶結束沒有高速路歷史
成渝兩地車程縮短至約4小時
1994年4月28日,成渝高速迎來歷史性一刻:重慶段首段陳家坪至上橋建成通車,全長5公里。
重慶成渝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先明清楚記得當時的情景:當日上午10時,在陳家坪立交入口處(當時還未建立交)隆重舉行了成渝高速通車典禮,準備上高速的車輛已經排成長隊。劉先明與同事一起駕駛著5輛長安面包車,引領社會車輛駛上高速公路。
1994年10月18日,重慶段主線初通。1995年9月25日,成渝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它比原有的成渝公路車程90多公里,比成渝鐵路里程短160多公里。從此,兩地間車程縮短至約4小時。
隨著重慶直轄,重慶高速公路建設進入快車道。市交通局數據顯示,到2020年底,重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經達到3400多公里,中心城區射線通道達到12個,對外通道達到24個,其中川渝間在建或已建高速公路已達到19條;每百平方公里路網密度達到4.13公里,均居西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