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日,九龍坡區黃桷坪的重慶發電廠老廠區內,兩根二百四十米高的煙囪屹立于此。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6月4日,在九龍坡區黃桷坪的重慶發電廠老廠區,早已關停的發電機組等保留于此。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包括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等。
重慶發電廠是全國“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建設項目,也是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見證了全國“一五”計劃和重慶“一五”計劃給重慶帶來的巨變。
6月4日,位于九龍坡黃桷坪的重慶發電廠老廠區。藍天白云下,兩根240米高的煙囪靜靜屹立,挺拔的身姿記錄著過去的輝煌。
同日,在九龍半島規劃館,83歲的重慶發電廠老職工王秀看著重慶美術公園的未來規劃,無比感慨——她熟悉的重慶發電廠,今后將打造為藝術區,展現工業遺存與藝術空間的融合。
67年前,作為全國“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重慶發電廠(當時名為重慶507電力廠)建成投用,為重慶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今后,作為重慶美術公園的核心區域,重慶發電廠老廠區還將打造新的藝術地標,繼續為重慶爭光添彩。
徹底改變“油燈反比電燈明”的困境
建成之初就提供了重慶市60%的電力
“以前,重慶發電廠是黃桷坪地區的中心。”6月4日,王秀告訴記者,過去,重慶發電廠在黃桷坪地區建有職工宿舍、職工子弟校、職工醫院、職工俱樂部等。發電所需的煤炭通過一條專門修建的鐵路,從重慶港直達廠區。
事實上,當時,重慶發電廠絕不僅僅是黃桷坪地區的中心,更是重慶這座城市的能源心臟。1954年建成之初,重慶發電廠就提供了重慶市60%的電力,當年共發電7653萬千瓦時。
如今,重慶的年發電量要以億千瓦時來計算。光看數字,重慶發電廠最初的發電量并不高。但在當時,重慶發電廠開始發電,徹底扭轉了新中國成立之初重慶“油燈反比電燈明”的局面,點亮了重慶的經濟。
《重慶發電廠廠史》記載,重慶解放時,僅有3座公用發電廠,即第一發電所(大溪溝發電廠)、第二發電所(彈子石發電所)、第三發電所(鵝公巖發電廠)。加上11家自備發電容量的工廠,全市的總裝機容量僅有26850瓦。并且第三發電所還在解放前夕被炸毀。
重慶解放后,第三發電所修復發電,但全市電力仍然極度緊缺,日最高負荷僅為21800千瓦時。社會上一度有“電搖機器不如手,油燈反比電燈明”的說法。
“一五”計劃明確提出,要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電不夠用,如何建設工業?在此背景下,重慶發電廠應運而生,成為西南地區首座自動化的火力發電廠。
這是一座肩負使命而誕生的發電廠。
1955年,通過學業務和嚴抓生產規范,重慶發電廠的發電量躍升至1.9729億千瓦時。1985年,經過30年不斷建設,重慶發電廠總裝機容量達到696兆瓦,成為西南地區當時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記者從九龍坡區委宣傳部獲悉,截至2015年重慶發電廠九龍坡老廠區因環保搬遷全部關停時,該廠累計發電1262億千瓦時,累計納稅7.94億元。
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蘇聯專家送來了技術、知識和規章制度
九龍坡板凳角,是一個生僻的小地名,位于長江邊上的九龍灘。1950年9月,這里突然出現了一群穿著工作服的外國人。他們是來自蘇聯的專家,和西南電力管理局的干部們一起,前來勘查廠址。
這次勘查,也徹底改變了板凳角的命運。1952年11月16日,重慶發電廠的前身重慶507電力廠在此動工。全部設備由蘇聯設計、制造、供貨。
一年又135天后,1954年4月20日,重慶507電力廠發電開車慶典大會舉行。時任中共西南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賀龍在慶典上講話,并為發電剪彩。同一天,慶典大會還向黨中央、毛主席發出致敬電。
然而,建廠之初,重慶507發電廠卻面臨著人員文化程度低、業務水平不足的困境。當時,技術工人和運行人員都從外地調來,只有在小規模舊電廠工作的經驗,新工人更是毫無業務基礎。
根據《重慶發電廠廠史》,1954年3月,蘇聯專家陸續來廠,先后為運行管理干部和工人講課40多次,對提高職工技術水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聽課后的干部和工人又采取“滾雪球”的培訓方式,分別將授課內容再傳授給其他職工,使得先進技術和業務知識快速傳遍全廠。
同時,結合全國開展的掃盲運動,重慶發電廠自1954年起,組織職工每周三次開展集中學習。至1957年,重慶電廠共掃盲245人,超過600人次參加了高小、初中和中專的考試。
此外,2臺機組投運前,蘇聯專家還幫助重慶507電力廠建立了分場運行、維護試驗、事故處理和職責服務方面的48種規程制度。在全面學習這48種規程制度的基礎上,重慶電力廠對具體操作進行了進一步細化,嚴抓安全工作,為圓滿完成“一五”計劃任務奠定了基礎。
兩座高240米的煙囪將成藝術地標
遺址將打造為重慶美術公園核心區
“重慶507電力廠又被稱為重慶發電廠‘西廠’,后來擴建的廠區,稱為‘東廠’。”77歲的趙蘭芳是王秀的老同事,也是重慶發電廠的退休職工,說起重慶發電廠歷史如數家珍。1955年,重慶507電力廠更名為重慶發電廠。1958年,“東廠”開始建設,1969年全部建成投用。
“西廠”和“東廠”舊廠區內,分別建有一座高240米的煙囪。這兩座煙囪先后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竣工,是當時的亞洲最高煙囪。兩座煙囪冒出的脫硫白煙,是老重慶人無比熟悉的景象。
“建煙囪,當時選的都是最好的工人,大家沖勁十足。”87歲的蔣高維是重慶九建公司退休工人,參與建設1984年完工的第一座煙囪。他告訴記者,當年工地上熱火朝天,“只有向前,沒有后退”。至今,蔣高維仍以參與建設為榮。
2014年至2015年,因為環保需要,重慶發電廠環保搬遷至萬盛經開區。兩座煙囪先后“熄火”。59歲的重慶發電廠職工吳玉璠告訴記者,煙囪熄火的瞬間,他和同事們心里都五味雜陳,仿佛多年奉獻在崗位上的青春也畫上了休止符。
不過,重慶發電廠的故事并沒有結束。
6月4日,記者在九龍半島規劃館看到,重慶發電廠工業遺址將打造成為重慶美術公園的核心區。工業廠房將進行改造,發揮美術博覽交流會展功能。
2020年5月,重慶美術公園正式落戶九龍半島,同年10月正式啟動建設。其規劃提出,要以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為依托,以重慶發電廠工業遺址為核心,以九龍濱江生態區域為輪廓,在九龍半島全域打造集“大美景、大美育、大美業”于一體,市民廣泛參與的、國際化高品質美術主題公園,致力于建成“全球獨特、中國唯一”。
重慶九龍半島開發建設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重慶美術公園將保護和改造利用寶貴的工業遺存,促進工業遺存與文化藝術交融輝映。重慶發電廠的兩座煙囪是全重慶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工業遺跡之一,今后有望打造為“燈塔”,繼續點亮重慶夜景。
這也意味著,重慶發電廠,將以藝術載體的新身份,延續與重慶這座城市的故事。
本報記者 高樹川 申曉佳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掛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掛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掛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