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蔬菜小鎮連片的大棚蔚為壯觀。 (受訪者供圖)
番茄采摘機器人正在作業。記者 趙偉平 攝/視覺重慶
壽光寨里村村民在直播賣瓜果。記者 趙偉平 攝/視覺重慶
山東壽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經過30多年的發展,壽光探索出蔬菜產業的生產、銷售、技術、會展和標準輸出等經驗,創造了業內公認的“壽光模式”,即從種菜賣菜向輸出技術、輸出標準、輸出解決方案等轉變。
數據顯示,2020年,壽光全市設施蔬菜種植面積約60萬畝,年產量達450萬噸,菜農畝均純收入超3萬元。蔬菜興帶動百業旺,壽光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帶動城市發展的模式,并在全國26個省份落地生根。
5月16—20日,由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組織的“全國農民報總編輯看壽光鄉村振興”大型調研采訪活動在壽光市舉行。重慶日報記者走進壽光,探尋鄉村振興背景下“壽光模式”的成功經驗,為重慶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從17個大棚到席卷大半個中國
探索出壽光模式
壽光市孫家集街道的三元朱村,改革開放前同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經濟發展緩慢,生產方式落后,村民人均年收入僅有幾十元。為了能在冬季吃上新鮮蔬菜,1989年,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到大連取經,學習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村里17名黨員帶頭建棚,那年冬天,每個棚的蔬菜純收入達到2.7萬元。
第二年,三元朱村新式蔬菜大棚迅速在壽光形成燎原之勢,推廣擴建了5130個大棚,1991年達到了1.3萬個。到現在,壽光蔬菜大棚已經發展到第七代,日光溫室大棚14.6萬個,常年種植蔬菜面積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
今年已經80歲的王樂義依然豪氣不減:“三元朱村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我們要蹚出鄉村振興路,更要留住中國優秀的農耕文化。”
王樂義和三元朱村人仿佛天生具有這樣的使命感和格局觀。從那時起,三元朱村不光自己學科技、用科技,還擔當起向全國傳播蔬菜種植技術的責任。
自1991年以培訓班的形式傳播大棚種植技術以來,全國各地先后有10多萬人次到三元朱村學習,內容包括育苗、栽培、采后處理、包裝、運輸、市場銷售等各個環節。
除了輸出技術,三元朱村的技術人員還帶著技術走向全國,江西、西藏、甘肅、內蒙古、新疆……全國新建成的蔬菜大棚,有一半都有“壽光元素”。
從“冬暖式大棚”到“蔬菜硅谷”
打響種業翻身仗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隨著壽光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曾經也是遍地“洋種子”的壽光,逐漸在蔬菜種業上撕開一道口子。
壽光的國產蔬菜種子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目前的70%以上,其中黃瓜、櫻桃番茄等作物國產種子市場占比達到90%以上,但種業的卡脖子難題仍亟待攻克。2019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山東省濰坊市合作共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啟用,先后吸引了17個課題組、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開展攻關,育成多個蔬菜新品種,其中3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證書。
壽光的產業基礎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橋頭堡。壽光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偉介紹,去年新品種“中農62”黃瓜示范試種超過2萬畝,科技成果轉化率非常高。
壽光還有蔬菜種業集團、三木種苗、新世紀種苗、永盛農業、魯壽種業5家種業龍頭企業,全市自主研發蔬萊新品種140個,全市年繁育蔬菜種苗達17億株。壽光已成為山東省第一批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種苗繁育基地。
壽光模式最重要的一點是技術創新,從第一代設施大棚發展到第七代智能化大棚,還有鹽堿地蔬菜無土栽培技術,再到最關鍵的種子育種技術創新,牢牢抓住了蔬菜種子的話語權。
根據規劃,到2025年,壽光市蔬菜種子自主研發和產業發展能力要顯著增強,自主研發蔬菜品種達到200個以上,初步建成全國蔬菜種業發展的創業平臺,入駐科研機構、種子企業達到20家以上。
從“技術輸出”到“模式輸出”
硬核推廣蔬菜標準
小番茄1公斤賣80元,可能嗎?在壽光,答案是肯定的。而成就這一切的,正是位于山東省壽光市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
該中心綜合科科長孫明解釋:“這樣的小番茄,從種子到果實,都‘享受’了標準化的生長環境、種子純度、設施設備、病蟲害防治,因此這里產出的小番茄擁有標準的甜度和大小,身價遠高于普通的小番茄。” 2018年7月,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在壽光建設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全面整合各類蔬菜質量標準資源,建立全產業鏈的標準化發展模式,推動蔬菜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中心成立以來已集成2369條蔬菜產業鏈相關標準,形成14大類、182個品類的蔬菜標準數據庫,編制完成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程,啟動16項國家、行業標準和102項地方標準研制工作。其中,1項國家標準計劃正式下達,番茄、黃瓜兩項農業行業標準獲農業農村部發布,辣椒、茄子、西葫蘆3項全產業鏈行業標準和5項地方標準完成評審。 另外,中心還建成了國內唯一的蔬菜品質感官評價與分析實驗室,在山東、江西等蔬菜主產區認定27個試驗示范基地,輻射帶動蔬菜生產標準化面積50萬畝,整鏈條輸出壽光蔬菜標準,實現由“技術輸出”向“模式輸出”轉變,提高了壽光種業研發和蔬菜生產技術水平,以標準化引領了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用標準數據定義“好”蔬菜。
“下一步,中心將加快推行從種苗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標準,通過執行標準,讓蔬菜生產有標可依。通過制定統一標準、全程實施標準化,促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并借助蔬菜質量大數據服務平臺,推動蔬菜產業實現標準化、優質化、品牌化。”孫明說。
專家觀點>>>
市農業農村委鄉村產業處處長艾豐:
跳出產業做產業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創新提升的“壽光模式”對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有何啟示?對我市加快鄉村產業振興有何借鑒參考?近日,重慶日報記者采訪了市農業農村委鄉村產業處處長艾豐。
從一顆“菜”到興一座城,再到創新提升的“壽光模式”,30多年來,壽光蔬菜一直領跑全國,靠的是發展產業的一種久久為功,一種敢于創新善于突破的思維。
在艾豐看來,重慶也有類似像壽光蔬菜一樣優勢的鄉村產業。比如涪陵榨菜、江津花椒、潼南檸檬等,這些都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都發展有類似從育苗到種植、加工、冷藏儲存、銷售運輸、農旅融合的全產業鏈。這些產業的培育發展壯大,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跳出產業本身來發展。
但相比壽光蔬菜,我們更應該學習壽光從種菜賣菜向輸出技術、輸出人才、輸出標準、輸出模式、輸出解決方案等轉變。比如,江津花椒完全可以借鑒創新升級的“壽光模式”,跳出花椒產業來發展花椒產業。一是技術輸出方面,江津可以依托種植青花椒的特有技術,比如育種技術、種植管理技術等向其他省市進行輸出;二是人才輸出方面,可聯合西南大學、農科院所,加強花椒技術人員的培訓,從而定時定量輸出花椒種植的專業人才;三是建立花椒質量標準檢測中心,打造行業領域內的花椒種植、銷售、加工等各類標準標桿;四是輸出“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一套可復制的利益鏈接機制;五是輸出江津花椒品牌,通過建立“1+N”的花椒聯盟,做大江津花椒;六是輸出花椒銀行聯農帶農模式,解決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服務。
同時,“壽光模式”對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也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結合壽光把園區化作為打造國內最安全、最放心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重慶也提出了分層級建設產業集群的思路,立足產業鏈延伸和產業功能拓展,建設一批鎮村產業上億級、區縣聯動百億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上千億級的鄉村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同時針對不同的經營主體,創建相應的產業聯盟和產業聯合體,解決鄉村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各類問題,進而促進鄉村產業的高質高效發展。
本報記者 趙偉平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掛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掛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掛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