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国产黄网在线观看,97免费公开福利无码视频,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五月天,翘臀美女XX00后进式片

發揮村級資源優勢 昂起助農增收龍頭

綦江63個“三變”改革試點村村民實現穩定增收

2021年05月17日07:21  來源:重慶日報網
 

橫山鎮水稻長勢喜人 攝/陳國慶

  石壕鎮萬隆村以“1+3+X”的創新發展模式,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下設3個分公司,大力發展花壩蜂蜜、花壩方竹筍、花壩糯玉米等產業;篆塘鎮古岐村整合土地發展蔬菜種植、利用高山優勢發展禽類養殖并通過成立勞務公司承接小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峰鎮中峰村依托蜜蜂產業,加強農旅融合,打造出5個文化蜂園,養殖蜜蜂650余群……

  近年來,綦江區積極推動農村“三變”改革,通過圍繞“變”做文章,創新經營模式,壯大集體經濟,讓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截至目前,綦江區“三變”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63個村,試點村集體經濟組織均實現了經營性收入,共計收益4350萬元,農民成員分紅每股約50元,戶均分紅達200元。其中,貧困戶實行托管經營、享受二次分紅,實現穩定增收,為鄉村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沉睡資源變分紅股權

  “四荒地”成了“金銀山”

  位于綦江區東北部的橫山鎮,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橫山大米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期便已獲“貢米”之譽。如今的橫山大米更是手握國家標準和歐盟標準雙認證,走出國門,廣享市場美譽,最優等級的“橫山貢米”市場價格比普通大米高出10倍以上。然而5年前,橫山大米產業卻很是蕭條,農戶的種植熱情不高。

  “早些年,外面賣的橫山大米根本不是我們橫山的米,那個米的品質不好,把我們橫山大米的名聲搞壞了,導致我們的米都賣不出去。”橫山鎮堰壩村村民袁應強說,堰壩村是橫山鎮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村,也是橫山大米的核心產區。早年因為市場亂象,導致純正的橫山大米失去了市場,沒有經濟效益,許多村民都不再種植。

  “在那幾年間,村上閑置的土地就有近500畝。”堰壩村黨總支書記袁洪明說,不僅是堰壩村,農田撂荒在全鎮來說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直到2015年,重糧集團來到橫山鎮,集中規劃發展橫山大米產業。看到大企業的到來,才讓老百姓種植水稻的熱情逐漸回暖。

  為了將橫山大米產業真正發展起來,當地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在所有村都成立了村集體公司,引導老百姓土地入股,使沉睡的資源變為了“股權”,同時村集體公司也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讓大家能就地務工,增加收入。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農戶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村集體累計收益16.52萬元,貧困戶分紅0.66萬元。看到了實打實的效益,有了利潤,老百姓的態度才開始轉變,發展的熱情也高漲起來。據袁洪明介紹,2019年,僅僅是堰壩村,村集體發展的橫山大米產業收入就有15余萬元。次年,該村再次流轉408畝土地,發展橫山大米產業。

  截至目前,橫山鎮各村集體流轉閑置地共計3000多畝,平均年產水稻240萬斤,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00余萬元,為當地村民增加務工收入80萬元,過去的“四荒地”真正變成了“金銀山”。

  綦江安穩鎮崇河村則大力挖掘紅色文化,打造“紅軍街”,還原了“將軍樹”“紅軍亭”“紅軍廣場”等景點。

  同時,依托專業合作社加快“三變”改革,統一收儲村民閑置房屋及土地,讓閑置資源變為了股權,發展起特色種植養殖業、家庭手工業、旅游服務業等多種特色產業,打造紅軍雞、紅軍回鍋肉、紅軍酥肉等特色紅軍宴,做強安穩羊肉、崇河辣子雞等本地特色餐飲品牌,累計發展特色餐飲店8家、農家樂3家、民宿3家,改造提升紅軍特色餐館5家。

  如今,當地以“做活一條紅軍路”為載體,持續開展“重走長征路”系列活動,村集體累計實現收入9萬余元,帶動全村貧困人口20余戶全部脫貧。特別是今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推出“長征路上學黨史”主題活動,接待游客超過3萬人,使沉睡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活用政策資金

  “小散錢”孕育“大產業”

  綦江區中峰鎮中峰村坐落在筆架山、印子山和蟠龍山等幾座大山上,境內林多、地少,“藏”有10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到73.6%。近年來,中峰村盯準森林優勢,通過“三變”改革,將集體資金、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等折資入股綦江區中峰鎮甜蜜農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中蜂養殖,孕育出讓人羨慕的“甜蜜事業”。

  “我們首先是由村集體成立中峰鎮甜蜜農業有限公司,推進規范運營,逐步讓產業活了起來。”中峰村負責人介紹,模式上采取“固定資產出租+產品保底回購”,形成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技術生產,集體公司理事會負責質量監管和渠道銷售的良性運營模式。

  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中峰村依托“三變”,改革盤活集體資產,對財政資金和財政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村集體和農戶,投入經營主體,實行股份化合作。

  其中,全村共計367戶農戶以700畝土地入股變股東,58戶農戶以承包地入股建設100畝印子山蜂園,每年每畝保底分紅400元;147戶農戶以承包地入股發展300畝中藥材蜜源種植基地,每年每畝保底分紅200元;162戶農戶以承包地入股打造300畝花蜜基地“520玫瑰園”。

  全鎮173戶貧困戶以每戶1000元入股到集體公司,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行養蜂產業保底托管增收(每年戶均保底收益240元),并建立考核激勵機制,激發內生動力,讓貧困戶富起來。

  充分運用財政扶持資金建設標準蜂園進行招租,每年實現固定收益12萬元;利用移民產業后扶項目,拓展智慧蜂業建設,建設大數據蜂園,搭建蜂產業生產消費兩端大數據云平臺,實現蜂產業養殖“觸電上網”。

  2020年,綦江區蜂產業第一條SC生產線在中峰村正式投產,新增原框巢蜜、瑰蜜等5個系列產品,標志著蜂蜜產業邁入了精加工時代。在中峰村的帶動下,如今中峰鎮全鎮7個村發展蜂蜜產業,蜂農從不足100戶增至500余戶,蜂群從不到1000群增至8000群,蜂蜜年產量從4000公斤增至3萬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甜蜜小鎮”,有限的扶持資金真正孕育出一個惠及全鎮的大產業。

  安穩鎮的召臺、安穩、上壩、觀音4個村則瞄準了黑山羊產業鏈發展契機,以集體資金入股,注冊資金130萬元,組建了重慶市綦江區鴻強食品公司,投資300余萬元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標準化生產車間,開展袋裝羊肉深加工,以后端銷售推動前端養殖,全力推動黑山羊全產業鏈發展。

  此后,企業大力推行訂單生產,與貧困戶、家庭農場等各類市場主體簽訂長期農產品購銷合同,形成穩定的購銷關系。目前,已生產銷售袋裝羊肉3萬余斤,主營業務收入達400余萬元,利潤達50余萬元。

  “一看到村上入股資金成立羊肉加工食品公司,我就買了10只羊來養起。”今年57歲的貧困戶徐宗純住在召臺村3組,家里只有他和妻子兩個人,妻子身體不好,全家就靠他一個人賺錢養家。隨著村集體公司的成立,需要更多的羊源,徐宗純的養羊規模也逐年擴大。

  “去年年底賣掉了十幾只成羊,前陣子又賣掉幾只羊羔,現在還有27頭羊。”徐宗純說,去年他通過養羊年收入達到5萬元,今年估計將賣出20只羊,收入能增加1萬元左右。

  此外,綦江區還在全市率先出臺《農村“三變”改革經營主體承接基礎設施類工程項目實施細則》,鼓勵引導村集體企業承接飲水管網、人行便道等農村小型工程,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

  篆塘鎮古岐村成立了村集體勞務公司,先后承接村內通達公路建設、飲水安全提升、人行便道硬化等7個工程項目,產值400余萬元,利潤80萬元。未來,還將按照“3331”的比例,拿出30%收益進行分紅,不僅推進了村基礎設施建設,還為村集體帶來了收入,增加了村民收入。

  鄉村房東變民宿股東

  “老舊房”趕上“新潮流”

  石佛村位于丁山鎮南部,境內有“重慶小西湖”美稱的丁山湖,曾經是丁山鎮唯一的“市級貧困村”,也是綦江區唯一的“市級100個定點攻堅村”。

  “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集體經濟有底子,為民辦事才有底氣。”石佛村第一書記朱光偉認為,發展集體經濟是推進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針對石佛村的資源優勢,圍繞高山休閑避暑、特色康養“新潮流”,大力盤活村集體現有資產,將閑置廢舊老辦公樓改建成避暑客棧,推進休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該村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貧困戶”等模式,將村集體現有的房屋、土地、山林等資產以租賃、入股等形式盤活使用,將村集體資產(原鑫源山莊和接待中心)作為村集體經濟入股進行招商,引進業主打造鄉村酒店,并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等,形成了“1+2+4”(1個農家樂協會、2家旅游開發公司、4個專業合作社)的集體經濟格局。

  同樣走出這一步的還有橫山鎮新寨村。2020年,新寨村引進社會資本下鄉,按照“7:2:1”的持股比例,以“龍頭企業+農戶+村集體”股份合作模式,成功與重慶市橫山頤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建設“橫山頤家新寨520”高端田園康養綜合體。

  該項目總投資7300萬元,將打造特色觀光園、綠色農產品基地、康養中心、游客接待中心、鄉村旅游民宿等高端田園康養綜合體,經營風險由公司兜底,公司保底分紅給入股農戶,實現收益后再按股分紅。

  目前,橫山頤家實業在流轉土地、田地、林地500余畝的基礎上,再次出資租用魚塘坎社農戶房屋,在不改變房屋結構、面積的情況下,在原房屋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按照“村集體建設用地為基礎、公司出資修建、產權歸村集體、企業30年使用權”的方式,打造鄉村旅游民宿。

  “我們已與17戶村民簽訂房屋租賃協議,支付租賃費10萬余元。”該企業負責人表示,僅此一項就為農戶戶均增收6000余元,讓村民既有“養老地”,又有“養老金”。

  隨著鄉村閑置資產的盤活,鄉村發展活力快速顯現。5月11日,依托“新寨520”這一康養綜合體,新寨村“插秧節”隆重開幕,來自新寨村的8支隊伍24名插秧能手身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服裝,呈現出一場別開生面的農耕文化盛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賞游玩。

  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僅活了民宿,更讓村民腰包鼓了起來。2020年,該村集體經濟增收160余萬元,農戶增收50余萬元,貧困戶增收近5萬元。

  成蓉 宗雪

(責編:陳易、張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