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字詞語建議滾動聽寫”“孩子調皮要告訴家長,必要時可尋求村干部幫助”“需要啥教材我可以寄給你們”……這段時間,因骨折在家休養的渝北區寶圣湖街道寶圣南路社區志愿者謝彬蓉,忙著與四川省涼山扎甘洛村新來的支教老師溝通教學方法。
孩子們牽掛他們的“阿嫫”(彝語:媽媽),謝彬蓉也急著想快些養好傷,重返大涼山、回到孩子身邊。
義務支教7年來,謝彬蓉把支教作為助推彝族同胞精準脫貧重要途徑,當成支教志愿者、退役軍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日前,謝彬蓉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表彰為2020年度全國“最美志愿者”。
謝彬蓉曾在空軍內蒙古某部服役20年,退役后,她來到西昌市一所民辦彝族學校,一邊教書上課,一邊大力整治學校環境衛生。“我的父親是抗美援朝老兵,又當過鄉村教師,入伍和支教對我來說,就是接過父親的槍和粉筆!
2015年8月,謝彬蓉來到更加偏遠、基礎條件更差的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瓦古鄉扎甘洛村。這個教學點只有六年級的10個孩子,整個村子只有村支書會用一點“川普”與外人交流。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謝彬蓉,一邊跟村里男女老少學彝語,一邊去家里做家長和孩子的思想工作,動員孩子們都來上學。就這樣,一留又是12個學期。
扎甘洛村海拔3000余米,氣候惡劣、交通不便;支教學校是70年代初的土坯房,只有一間教室,缺水少電,日常洗衣洗頭都不能保障。謝彬蓉不僅教孩子們識字算題,更教孩子們養成文明衛生好習慣。
慢慢地,孩子們不再逃學,變得守紀律、懂禮貌,大方陽光、自信向上。孩子們叫她“阿嫫”(彝語:媽媽),鄉親們也都把她當成這個高山彝村的女兒。
謝彬蓉說,在山大溝深的大涼山,讓自己真正害怕的是每次放假時,孩子們那依依不舍的目光和家長們十里相送的場景,特別是假期里孩子們接二連三地在電話里問:“謝老師,什么時候開學?您還來不來?”
村支書每次送她下山時,都一臉懷疑地問:“您下學期還來嗎?”謝彬蓉總是堅定地說:“來!”
如今,謝彬蓉的學校在全鄉乃至縣里都很有名,鄰村的家長不顧翻越兩座大山、走好幾公里路,也要送孩子來學校讀書。
7年多來,謝彬蓉已累計參加義務支教志愿服務1.1萬余小時。
本報記者 張莎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掛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掛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掛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