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中敖鎮觀寺村,村民正在放養黑山羊。(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瞿波/視覺重慶
大足黑山羊。(受訪者供圖)
“大地剛剛蘇醒,五彩田園漫步著羊群。希望被熱情點燃,所有憂愁消失在黃昏……”3月2日,西南大學教授張家驊在手機上聽到這首《去大足》的民謠時,思緒不禁又回到2003年。
在這首民謠里,大足黑山羊與大足石刻、隆平五彩田園一起,成為描繪這座小城的最美意象。而18年前,正是張家驊在大足考察時意外發現了大足黑山羊這個優良的畜禽遺傳資源。
此后,在張家驊科研團隊的深度參與下,當地政府開始了黑山羊的保種選育工作,黑山羊養殖因此走上了規模化發展之路,存欄種羊從2003年的4000余只提高到2020年的15.3萬只,還和榮昌豬一起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不久前發布的市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榮昌豬、大足黑山羊、城口山地雞等畜禽遺傳資源保護。
種種情形表明,大足黑山羊已從偏遠山溝的傳統產業登上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的大舞臺,成為了山羊養殖領域的一只“領頭羊”。
發現
長在深山溝
黑山羊成為優質肉用種羊
大足黑山羊成為優良畜禽遺傳資源源于一次偶然的發現。
2003年的開春時節,時任西南農業大學副校長的張家驊來到大足,開展原農業部關于西南地區山羊養殖項目的實地考察。
當時,考察組一行人行至大足西部的偏遠山區——鐵山鎮,遠遠看到山巒田野間,散落分布著白墻黑瓦的農房,陡坡深溝的林木雜草茂密,不時有成群的黑山羊在坡上悠閑吃草。這個場景,是當地最尋常不過的鄉村景色。黑山羊,也不過是當地農戶飼養的普通家畜。
據民國年間的《大足縣志》記載,在清末宣統年間,大足即有羊皮稅。專家分析認為既然羊皮能成為一個稅種,說明當地養羊已有相當的規模,同時也證明大足養殖黑山羊有1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從事畜禽遺傳育種研究的專家,看到這些黑山羊后,張家驊當下心頭一喜:“這些山羊通體純黑,體型大小等群體特性高度一致,說明品種相當純正!”
隨即,他前往周邊的農戶家了解情況。經過詢問,幾個村民都談到,這黑山羊是當地傳統養殖的品種,每胎普遍能產仔3只,多的甚至可達6只。
聽著村民稀松平常的話語,張家驊的內心卻沸騰了:繁殖性能這樣高的山羊品種并不多見。一般來說,國內大部分品種的羊每胎僅能繁殖一到兩頭羊羔,就是雙羔的情況也不是非常普遍。
張家驊近日對重慶日報記者講述往事時,仍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解釋說,繁殖性能對畜禽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在選育方面具有極大優勢。因為要提高這一性能十分不易。“以豬為例,如果想每胎增加1頭產仔量,用傳統的世代選育方法可能要花50年以上時間。對山羊來說,這個時間會更長。”
考察結束后,張家驊懷著激動的心情返回學校,迅速組織了30余名老師和學生再次前往大足,對當地黑山羊的養殖狀況做深入普查。
此行,張家驊帶著自己的團隊和大足畜牧部門工作人員遍訪農戶,先后調查訪問當地年長者2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者93歲、最小者65歲。他們都表示:在孩童時期就放養黑山羊,且祖輩也一直養有黑山羊,并證實本地黑山羊一直就是全身純黑,耳朵窄長,產仔多,奶水好,病很少。
普查期間,張家驊團隊還對當地4000余只黑山羊做了詳細觀測、記錄,并發現了一項“了不起”的養殖習慣——公母羊分戶飼養。也就是說,養公羊的農戶不養母羊,反之,養母羊的則不養公羊。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近親交配,強化了優良個體的選擇。
為期3個月的普查結束后,張家驊團隊得出結論:一是大足黑山羊在當地的飼養歷史至少超過百年,多養殖在西南部的淺丘帶壩區;二是由于長期以來交通相對閉塞,加上良好的養殖方式,其品種純度較高;三是該品種多胎性能明顯,屬于全國肉用山羊中最好的品種之一,具有非常優秀的遺傳特性。
考慮到自己并非專門從事山羊研究,為進一步確認該品種的優越性,張家驊又特意將中國畜牧業協會羊業分會理事、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趙有璋請到大足。
經過一番實地考察,趙有璋也十分高興,肯定道:“這真是好東西,值得好好研究!”并在臨走時將自己的一名博士生留了下來,讓他繼續研究。
選育
通過“賽羊會”
讓農戶知道什么才是好羊
張家驊的這一重大發現,讓原大足縣黑山羊保種選育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專家的指導下,當地農戶徹底改變了原有傳統粗放的養殖方式,按照科學的方式保種選育,鐵山鎮麒麟村的唐仁宣就是其中之一。
從去年底至今,唐仁宣的手機每天都要接到不少電話。“都是來買我家‘羊后’生的‘王子’‘公主’的。”她開玩笑說。去年底,唐仁宣飼養的黑山羊參加了大足區黑山羊節的“賽羊會”,最終獲評“羊后”,還獲得了1萬元獎金。
然而就在2016年,剛返回家鄉的唐仁宣還是個養黑山羊的“門外漢”。回憶起那時養羊的經歷,她直笑道:“那時真的是外行!”
唐仁宣說,因為沒有經驗,那時,所有的羊在她眼里都長一個樣,買種羊時根本分不清好壞,只要看毛色是黑的就買。還有,她連羊兒要生崽了都不知道,還牽出去放牧。因此,她養羊成活率低,品質也不高。
情急之下,唐仁宣找到了張家驊。在張家驊的指導下,她逐漸掌握了養羊的要領,懂得了在選種時要看大小、重量,還要觀察體貌特征。
“重點要觀察角和耳朵。純種的大足黑山羊,角又扁又彎,耳朵窄且細長,還往前面伸,塌下來的肯定不行。”如今說起大足黑山羊,唐仁宣頭頭是道。
而唐仁宣提到的“賽羊會”,也是出自張家驊的建議。
從2015年底起,大足每年都舉辦被稱作山羊“選美”的“賽羊會”,至今已舉辦了六屆。在“賽羊會”上,編好序號的“候選羊”,會在主人的帶領下如同模特一般,雄赳赳、氣昂昂踏上紅地毯。
專家評審則從黑山羊的體型、神態、動作等維度進行打分,評出“羊王”和“羊后”,這些“羊王”和“羊后”的主人會分別獲得1萬元的獎金。
“評選出的‘羊王’‘羊后’,都在體貌特征上最接近純種大足黑山羊。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讓農戶知道到底什么樣的黑山羊才是好的,讓他們通過有意識地選育,對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張家驊說。
張家驊告訴記者,當年普查時他就發現,由于大足黑山羊一直以來“養在深閨”,其特性和價值并未被發現,已有部分村民開始引進川東白山羊、南江黃羊、波爾山羊等品種無序雜交,一些黑山羊品種已不再純正。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這對于本就數量不多的大足黑山羊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
2003年,在張家驊的建議下,大足立即啟動了黑山羊的保種選育工作,并將中敖、三驅、石馬、鐵山、高升、季家等鎮劃定為保種區,不允許在該區域內進行黑山羊無序雜交。
根據之前普查掌握的情況,大足又制定了黑山羊等級評定表。這張等級表是根據公黑山羊和母黑山羊在初生、斷奶、半歲、一歲等關鍵成長階段的體重、體高、體長、胸圍等數值,將其劃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4個等級。等級越高的黑山羊,品質越優,它產出的羊羔也更受市場青睞。
但要讓文化程度不高的養殖戶記住黑山羊等級評定表上枯燥的數據并非易事,而通過連續六屆的“賽羊會”,養殖戶基本都能判斷什么才是好羊。
“每年賽羊時,我們都請國內羊業專家以及農業部門的專家做評委。以前都是評委評,大家看。現在,前來參賽的養殖戶也在下面私下‘點評’,我留心聽了聽,說的也都挺在理,這說明大家也都懂行了。”張家驊說。
推廣
規模不斷擴大
如何商品化成為新課題
如果說唐仁宣是在改進黑山羊保種選育過程中增加了收益,那么對于陳文建來說,他享受到的則是大足黑山羊產業化發展帶來的實惠。
家住龍石鎮青山村的陳文建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前,他養殖過黑山羊10余頭,但因品種不好,又缺乏養殖技術,雖然也養的很辛苦,但增收效果并不明顯。
就在去年,在村干部的牽線搭橋下,他的生活突然迎來轉機。“騰達牧業公司借了我50只羊,還教我養殖技術,我一下自繁出黑山羊60余只!”陳文建說,在年底賣掉10只后,他一下子收入4萬多元,并成功脫貧,讓他感覺像做夢一樣。
據大足區畜牧漁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多年的引導和培訓,大足黑山羊保種選育工作已常態化開展。與此同時,大足黑山羊的產業化發展也在穩步推動之中。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戰中,大足區以“借羊還羊”模式,將黑山羊作為特色產業推廣發展。此外,還積極申報相關認證,不斷提高大足黑山羊的“含金量”。
2008年,“大足黑山羊”商標獲準注冊,成為當年全市五大地理標志商標之一;
2009年,大足黑山羊被審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
2014年,大足黑山羊與榮昌豬一道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20年,大足黑山羊傳統養殖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全國唯一被認定的山羊系統……
這些認定,讓大足黑山羊的名氣越來越響,受到沿海地區市場的歡迎,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近幾年,活羊的賣價在每斤30元左右,引得更多村民爭相養殖,成了名副其實流動的“黑黃金”。
在政府和市場“兩只手”推動下,2020年,大足區存欄種羊達到15.3萬只,為2004年的28倍,年出欄量近20萬只。
隨著產業的壯大,大足區還發展起了大足黑山羊餐飲、副食加工等產業,加上一系列節會的舉辦,現已形成大足黑山羊全產業鏈農商旅融合發展。
但在張家驊看來,目前的發展還遠遠不夠,要想更好滿足市場需求,黑山羊的商品化發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張家驊解釋說,大足黑山羊體型中等,且生長速度較慢,必須通過雜交,生產商品羊,讓它個頭增大、生長速度加快。
經過多年與騰達、瑞豐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張家驊團隊以大足黑山羊母羊作母本,分別嘗試與黑波爾山羊、金堂黑山羊、簡州大耳羊(黑)雜交。從目前來看,大足黑山羊母羊與黑波爾山羊雜交后效果較好。
但張家驊也有自己的擔心,雜交后的羊體型大、肉多,更值錢,老百姓勢必不愿再養純種大足黑山羊。“如何在商品化的同時又能做到保種?這是一個新課題!”張家驊說。
大足黑山羊的前世今生>>>
大足黑山羊在當地的飼養歷史至少超過百年,多養殖在西南部的淺丘帶壩區。由于長期以來交通相對閉塞,加上良好的養殖方式,其品種純度較高,并且多胎性能明顯,屬于全國肉用山羊中最好的品種之一,具有非常優秀的遺傳特性。
18年前,在張家驊科研團隊的深度參與下,當地政府開始了黑山羊的保種選育工作,黑山羊養殖因此走上了規模化發展之路。大足黑山羊存欄種羊從2003年的4000余只提高到2020年的15.3萬只,還和榮昌豬一起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20年,大足黑山羊傳統養殖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全國唯一被認定的山羊系統。
本報記者 鄒密 栗園園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掛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掛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掛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