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區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在農村中推行“分散式微型人工濕地+生態溝”水環境整治模式,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就地處理。
3月22日上午,銅梁區圍龍鎮龍湖村3社,準備做午飯的盛朝梅在家門口的菜地里摘下幾把萵筍。不遠處是橋亭湖水庫,通往水庫的公路兩旁,每幾戶人家院前,就有一個從幾平方到十多平方不等的“微型花園”,里面鋪了砂子、石頭,栽種了美人蕉等水生植物,這是銅梁在全市率先探索試點的微型人工濕地。“能把各家各戶的污水處理了,夏天再也不會臭氣熏天了。”盛朝梅說。
“看嘛,這邊臟水流進來,那邊清亮亮的水流出來。”圍龍鎮龍湖村黨支部書記羅獻平指著這些或三格或六格的微型濕地介紹說,以前村里沒有污水處理廠,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都是隨意排放,不僅住家周圍環境受到影響,長此以往,橋亭湖水庫也可能會受到污染。
“村民居住分散,加上地勢復雜,每家每戶都鋪設管網接入污水處理廠(站)不太現實。”銅梁區河長辦工作人員周天良介紹,經過調研摸底,并結合農戶意愿,決定引導村民建設單戶式或聯戶式微型人工濕地。
“這種模式占地面積小,運維成本低。”周天良說,生活污水被引流到人工濕地后,污水中的富營養分子經過礫石層層過濾,最終由根系發達的挺水凈水植物“吃干榨凈”,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質。截至目前,村里已經建起6個這樣的“迷你濕地”。
對于后期管理維護,村民們并不感到麻煩。“每個月檢查一下池子,撈一下渣滓。美人蕉、石菖蒲這些植物生命力旺盛,平時也不用特別照顧。”羅獻平說,“有了人工濕地,環境更好了,鄉村更美了。”
據銅梁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銅梁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上實施分類處理模式:場鎮常住人口基本在500人至2000人之間,建設占地少、治理效果好的小型污水處理站;農民新村居住人口基本在200至500人之間,主要采用生態濕地凈化技術,美觀環境又有實效;居民聚居點住人口基本在50人至200人之間,則采用三格式處理池進行污水處理,以改廁為基礎,微型化糞池為輔助進行污水收集處理,對滿足還種還地后的余量污水進行收集處理,最大限度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
銅梁區融媒體中心 李慧敏
汽車行駛在重慶市黔江區中塘鎮雙石村的“掛壁公路”上。楊敏攝 重慶黔江:“掛壁公路”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黔江區加大“四好農村路”建設力度,在峽谷、溝壑、懸崖、絕壁上修建了一條條“掛壁路”“盤山路”。…【詳細】
村民在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畢橋村高標準農田水稻基地用農機收割水稻。龔長浩攝 重慶墊江:農機助秋收 立秋后,重慶市墊江縣45萬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到處可見收割機搶收糧食的場景。…【詳細】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 人民網重慶8月20日電 (劉政寧、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區市聯袂打造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正式上線,將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的異地辦事服務。 據了解,新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是為貫徹落實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詳細】